10月17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的日子,世界各地都在举行各种形式的20周年纪念活动。尤其在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北京国际非遗周、2023黄河非遗大展接踵而至,上周日在昆明闭幕的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还特设了非遗体验展区,这两个月,公众通过精彩纷呈的展览、展演、体验活动,共享非遗。
非遗,也正在成为影视创作的“流量密码”:《国家宝藏》《传承者》《了不起的匠人》等节目,通过细腻具象的记录与讲述,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明与独具匠心的非遗传承故事。《鬓边不是海棠红》《去有风的地方》《梦华录》《后浪》《为有暗香来》等电视剧,通过剧情加持下的演绎与创新,展现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非遗风貌。当“非遗+影视”不断拓宽着边界与影响,完成了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进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观众对历史、美学与生活的深度感知。
“我始终相信,传统不是过去式,它就像一片旷野,四处闪动着小火苗,那是匠人滚烫的热情,还有他们手心里的温度。”这是《正好遇见你》剧集末尾手艺人的真情流露,同样也是每个观众的热切期盼。希望有更多的非遗题材电视剧能够涌现出来,这或将成为影视发展的新破局点。
看到传统文化
不一样的打开方式
原本在各自“宇宙”精彩的影视剧与非遗如今却频频融合,许多影视剧中开始出现非遗的身影。比如《延禧攻略》《玉楼春》《清平乐》《梦华录》《当家主母》《鬓边不是海棠红》中,出现的非遗就有绒花头饰、皮影、风筝制作、缂丝技艺,《鬓边不是海棠红》让京剧成为了剧中不可或缺的“主角”,《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融入传统焰火打铁花,《梦华录》中的茶百戏火出圈等。今年,这股势头来得更为猛烈:《后浪》《正好遇见你》《为有暗香来》都是非遗浓度极高的作品,而它们对于非遗的利用和呈现也都颇受关注,引发了热议。随着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与非遗相遇,我们开始更多关注当影视遇到非遗到底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更多思考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彼此成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行业价值。
电视剧《后浪》在讲述两代人传承中医药非遗文化故事中,融入了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中医养生等中医药非遗元素。作为该剧出品方,优酷副总裁谢颖表示,希望通过影视剧作品这把“钥匙”,为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打开一扇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通过看剧,观众们对中医药产生兴趣,觉得它并非深不可测,继而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可以获知令我们受用无穷的知识。”
非遗元素赋予了影视剧浓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在创作中怎样用好影视化的手段传播非遗?谢颖说:“让年轻人看得懂、愿意看,在感受非遗等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参与传播、传承,就要像文物修复师那样,以‘诚’与‘敬’的精神,以‘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态度,追求作品的高品质。譬如非遗传承类的题材剧,要从创作伊始就要调研非遗的历史、现状,捕获非遗精髓,针对性地将非遗元素融入剧情,以及如何辅助人物性格、推动整个剧情发展,这些问题都要想明白,避免不恰当的处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多部围绕非遗传承展开叙事的剧集大受欢迎,比如《一剪芳华》以旗袍制作工艺为切入口,讲述一代华服大师的成长故事;《一代匠师》以莆田工艺美术发展为主题,讲述一代木雕名匠的传奇人生;《早安,故宫》中,女主人公从故宫文物入手,破解非遗传承难题;《昔有琉璃瓦》《月里青山淡如画》中,主人公分别是承接非遗技艺的文物修复师和古玩修复师……影视创作者用镜头语言和传奇故事,呈现出了传统文化的服饰之美、礼仪之美、语言之美、书法之美,让观众看到传统文化不一样的打开方式,也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非遗并不是“曲高和寡”的,而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成为剧中时空与当下
生活连接的情感纽带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青年学者李凯睿认为,带有非遗元素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荧屏银幕上,在年轻人中掀起一股“国学热潮”。这些作品以考究的细节还原非遗之精、以精妙的镜头语言展现非遗之美,巧妙地把非遗元素与剧情讲述结合起来,令观众耳目一新,让非遗文化随着剧集的播出一起“破圈”。不过,这些影视创作的非遗书写还停留在为剧情服务的阶段。它们多以非遗元素为叙事切入点,着重于展现非遗文化的基本样态,同时,观众对剧中非遗文化的讨论也主要处于“美”与“奇”的浅表层面。今年的热播剧在题材上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比如《正好遇见你》采用了当下电视剧比较少有的“剧中剧”形式,通过主人公创作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一个个精彩纷呈的非遗故事,向观众呈现花丝镶嵌、沪式旗袍、玉雕、古瓷修复等十余种非遗技艺,还让观众看到一位位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之路上的初心与坚守。“这些作品跳出了以往影视创作碎片化呈现非遗元素的惯常思路,通过影像叙事‘系统化’展现非遗文化,‘活化’非遗传承,实现了从展示非遗元素到聚焦非遗题材的创作转向,从而让观众对非遗文化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感。”
很多观众对《梦华录》中的“茶百戏”眼前一亮,在《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看来,《梦华录》更是在文化想象建构上一次具有新意的创新,是《梦华录》精品化追求的集中体现。“《梦华录》的文化想象有许多‘名场面’。如开场,在钱塘茶坊中,随着赵盼儿、孙三娘和顾千帆陆续登场,豆儿果、桃花果子等茶点,以及赵盼儿持壶添加紫苏饮的曼妙身姿,行云流水般展现出江南文化之美;赵盼儿与茶汤巷老板们斗茶,对茶百戏、茶器等细致入微的展示,特别是赵盼儿‘以拂弦之技,茶盏奏出阳关三叠’妙境的表现,令人惊叹茶文化之美;永安楼神秘的花月宴上,‘一壶酒、两幅画、三首诗、十二道名菜’构建的文化想象之美,幻画为真地通过舞蹈来展现张萱名画《捣练图》、周昉名画《簪花仕女图》,令人惊喜。”
李凯睿还观察到,随着这一系列影视作品在观众中走红,戏外各种非遗衍生品开发也如火如荼。从观众纷纷在现实生活中下单《梦华录》中女主角的拿手饮品,到游客奔赴云南大理体验《去有风的地方》中的白族扎染,与剧情相关的非遗衍生品应运而生,并在产品类型、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多元探索,成为剧中时空与当下百姓生活连接的情感纽带。还有一些片方和创作者致力于通过衍生品开发,让非遗文化从镜头画面中走入人们的生活中。比如《后浪》通过对中医文化的青春叙事表达,激发青年观众对健康的关注,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探讨何为健康生活方式的热潮。《正好遇见你》以苏州为主要取景地,选择的非遗技艺也大多在江南地区诞生、流传。该剧播出以后,很多年轻人到苏州打卡旅游,体验非遗文化。出品方还联合相关旅游机构打造了专属研学线路,让观众同剧中人物一起,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并逐渐爱上非遗文化。
“作为影视创作与非遗文化双向奔赴、迭代而生的产物,当下非遗题材影视作品虽然创作理念、表达方式有所创新,但在如何更好地平衡非遗文化与情节设计上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希望创作者们再接再厉,将传统文化内容与当下新的创作理念、新的讲述视角、新的传播形态相结合,碰撞出更多火花。”李凯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