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1月23日

深度种草,需要做对什么?

非遗寄寓着历史文明传承中积淀形成的丰富思想内涵,是一整套独特文化传统和民族价值体系。给非遗注入时代新的内涵,促进传统因子和时尚文化的融会贯通,影视创作无疑是多种传播形式中的最佳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表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必然需要年轻的目光。近年来,以非遗为题材要素的影视作品数量与质量都在不断提升,纪录片、综艺、电视剧等形式让年轻人能在轻松与趣味中亲近文化、了解传统。在影视中融入的非遗门类和项目不断丰富,也帮助越来越多非遗在年轻人中“深度种草”。

聚焦非遗“传统香制作技艺”的剧集《为有暗香来》本月初刚收官,杨红教授以此为例,分三个方面来剖析非遗新的出圈力。

第一、嵌置情节发展,呈现中华非遗魅力。杨红说,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独特的,与中国人所独有的精神气质、智识取向、美学观念相映射。影视作品要传播香文化,就要同步传递制香人的精神与智慧、制香用香环境的意境与审美。比如,传统香制作技艺是运用药碾子、理香尺、切香刀、倒香罐等工具,将香药、木粉、植物粘粉等按比例配比后,经过和料、成形、晾晒、窖藏等工序制成各种香品的纯手工技艺。“在剧情后半段,剧中角色长公主有一段制香过程的演示——她将配比均匀的香粉一点点倒入香具中,按压均匀后起模,又引燃放入香炉中——整个过程表现得细致缓慢、凝神聚气。制香用香,既是一门文化修养课程,也是一门科学技术课程,非遗巧妙地嵌置在了剧情中,既实现了传统技艺的展示,又配合了剧情发展的节奏铺垫,使得非遗传播功能与影视剧叙事功能巧妙结合。”

第二、充盈日常细节,传递东方生活美学。在剧中有这样一幕:一根香药横着摆放在器具上,有两个小球由一根细细的线牵连着,一左一右挂在香药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香药一点点被燃尽,悬挂在上面的丝线碰到香头的高温后被燃断,小球正好掉在桌面下方的铜盘里,发出清脆的声响,华浅听到后被吵醒。这是精巧的古代火计时器具,类似的还有龙舟香漏与百刻香印,它可以同时起到熏香与计时的作用,有点像现代的准点闹钟,因而也被称为“火闹钟”。香漏出现得很早,南朝梁代庾肩吾的《奉和春夜应令》就提到“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杨红认为,一点一滴日常起居的细节中,既体现出中国古代生活的丰富多样,也是东方生活美学最鲜活的写照。

第三、植入叙事场景,构建传统文化空间。剧中有多场行业仪礼、节俗仪礼、人生仪礼等传统仪式的场景,最具代表性的品香宴中有一重要的猜香环节,猜对香丸所用香料的宾客可以拔得头筹。古人追求尽量减少烟气,香味低回而悠长的焚香境界,所以要让香炉中的炭火尽量燃得慢,火势微而久久不灭。只有心情单纯、可以抛开味道去辨别香品的人,才能猜出出处。“传统民俗仪式是浑然天成的叙事场景,再现这些仪式也有利于在剧中构建传统文化空间,是承载非遗等文化事项的实践场景,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将非遗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杨红说道。

回顾近年来“影视+非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非遗已然成为影视剧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主流导向、获得观众口碑的密码,双赢的局面已然打开。尤其是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非遗题材影视作品,引领行业形成了传播中华非遗、弘扬传统文化的影视创作与内容生产潮流。“从绒花、刺绣、缂丝到打铁花,《延禧攻略》一经播出就成为了影视剧帮助非遗出圈的典型案例。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赵树宪制作的10多款绒花发饰在《延禧攻略》中一一亮相后,因其缤纷而精致迅速出圈,带火了传承人的小店,据说当时他带着店里5名徒弟连轴转也赶不完接到的订单,工期排到了半年甚至一年后。不仅是古装剧,非遗也成为了当代都市剧的题材内容。比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播出的剧集《正好遇见你》,巧妙运用了‘戏中戏’方式,通过纪录片、小剧场、综艺、电视剧等节目形态创新呈现花丝镶嵌、缂丝等一大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门类非遗项目,且表现了当下非遗传承人不忘本心、传承文化的生动故事,得到了口碑与流量的双重肯定。”杨红徐徐道来。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传统而又活态存在于当代人身边。我国拥有极其丰富的非遗资源,已有43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557项,省级及以下项目数量则更为庞大。杨红教授相信,这些非遗资源可为影视作品提供源源不竭的文化IP、故事剧情、场景、服化道……而通过与互联网、传媒等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非遗以更开放、时尚的姿态回归现代生活,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的关注视野之中。

--> 2023-11-23 1 1 成都日报 c123864.html 1 深度种草,需要做对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