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1月24日

上下游互动、左右岸协同——

融合发展如何助推产业建好“圈”做强“链”

专家简介 王福平 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负责人

编者按:

推动制造业协同融合发展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融合发展,在内涵范围上主要包括链条融合、产业融合、数实融合三个维度,体现了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除了在区域内通过产业布局来实现之外,更重要的是,产业上下游和左右岸如何实现需求导向与资源要素精准匹配、生产制造与服务配套耦合共生、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成都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有哪些基础条件?又如何以融合发展助力产业建圈强链?本期《锦观智库》专访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负责人王福平。

精彩观点

1 推动制造业提能进位,不能就制造业说制造业,要突出融合发展,通过要素倾斜配置、服务精准赋能、数字技术深度应用等方式,激发新动能、焕发新活力

2 应对制造业系统性变革,亟须以“四链”融合的方式,打通创新、产业、资金和人才各环节的堵点、卡点和断点

3 融合发展助力产业建圈强链,要以产业创新发展为导向推动链条融合,以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导向推动两业融合,以数实融合为导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齐抓共推形成合力

协同融合发展

产业建圈强链的重要途径

锦观智库:协同融合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产业区域布局上,更体现在产业上下游左右岸、体现在产业生态圈的构建上。怎么看待融合发展对于产业建圈强链的现实意义?

王福平:融合发展,在内涵范围上主要包括链条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产业融合、数实融合三个维度,体现了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建圈强链,建的是生态圈,实质是产业生态体系,是“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机构+公共平台”构成的“产业共同体”;强的是产业链,实质是强化技术创新引领、增强供应链韧性、优化要素配置,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可以看出,融合发展注重需求导向与资源要素精准匹配、生产制造与服务配套耦合共生、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完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产业建圈强链的重要途径。对成都而言,推进融合发展,既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积极行动,也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主动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成都推进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在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上,主动作为、走在前列。

二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客观要求。随着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人形机器人、工业传感器、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装备加速突破与应用,一些传统的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交叉融合而生的新形态不断增加,制造业发展动力、生产模式、支撑要素和组织方式发生了系统性变革,亟须以“四链”融合的方式,打通创新、产业、资金和人才各环节的堵点、卡点和断点。成都要发挥科技资源富集、产业门类丰富的优势,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添动能、强产业,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

三是推进成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以来,成都制造业在规模效益、发展能级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9。但也要看到,与深圳、上海、苏州等工业先进城市相比,成都在工业比重、企业发展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产业生态愈发重要的当下,要推动制造业提能进位,一定不能单打独斗、就制造业说制造业,而是要突出融合发展,通过要素倾斜配置、服务精准赋能、数字技术深度应用等方式,激发新动能、焕发新活力。

梯度产业体系

产业融合具备坚实基础

锦观智库:突出协同融合,这是工业尤其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之举。那么,成都推进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有哪些?

王福平:一是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工业既是产业建圈强链的重中之重,也是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成都工业门类齐全,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在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支柱产业能级稳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万亿级的产业;新兴产业集群势头强劲,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积极推进,前沿生物、泛在网络等细分领域加速布局。“支柱+新兴+未来”梯度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为推进融合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四链”融合初见成效。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22年底,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及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平台达到16家。创新主体愈发活跃,2022年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1.14万家,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八。资金链支撑方面,全面推进产融精准对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资金“活水”。人才链支撑方面,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赋予企业人才评审权,遴选培育产业领军人才182名。

三是制造服务双向赋能。近年来,成都制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意见,着力推进服务型制造。成都成为西部首个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成都经开区获评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园区。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和项目,海特高新、积微物联等企业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通威太阳能、成飞工业、明珠家具等单位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四是两化融合深度推进。2022年全市两化融合水平指数达到66.1,全国排名第五。数字产业化方面,获批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实力稳居全国前列。智算中心获批首批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超算中心跻身全球前十,成功实现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零的突破。产业数字化方面,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数字出口服务基地、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富士康(成都)和西门子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名单。

五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今年出台的制造强市建设“1+1+6”政策(1个指导意见、1个政策措施、6个行动计划),突出系统观念、强调了整体谋划,涵盖精准举措、行动纲领等内容,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覆盖、全周期政策支持。其中,《成都市制造业创新驱动行动计划》《成都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成都现代都市工业发展行动计划》等专项行动计划,对“四链”融合、产业融合、两化融合等具体任务进行部署安排。《成都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在创新发展、资源要素支撑、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

聚集创新合力

以融合发展助推产业建圈强链走深走实

锦观智库:产业链条上下游、左右岸的融合,是产业建圈强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如何以融合发展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王福平:首先,以产业创新发展为导向,推动链条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挥好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功能,围绕关键领域开展原始创新,策源产业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挖掘、培养、扶持机制,持续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借鉴苏州、合肥等城市经验做法,加快设立成都天使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产业基金,开展“投新、投早、投小、投硬”。强化人才支撑,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育计划、“成都工匠”培育计划,吸引和集聚广大人才参与产业发展。

其次,以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导向,推动两业融合。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培育总集成总承包、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模式,持续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活动,打造一批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平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精准赋能重点产业发展,提升专业化、多元化、高端化服务供给能力。比如,赋能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建设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完善集成电路封装中试、可靠性试验、电子自动化设计/IP核共享平台。赋能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发展合同研发、合同定制加工等服务。

第三,以数实融合为导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持续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千企数改升级”“云行天府”等行动,对家具、轻纺、食品等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制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指南,鼓励和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标杆示范,建设全球“灯塔工厂”。夯实数字新基建支撑,加快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全面升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精准构建“数据中心+智算+超算+边缘计算”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

第四,以齐抓共推聚合力为导向,构建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层级,需要建立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融合发展的合力。探索建立融合发展统计方法制度,研究构建分层级、分维度、符合全市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评价,及时掌握融合发展情况。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

--> 2023-11-24 钟文 上下游互动、左右岸协同—— 1 1 成都日报 c123905.html 1 融合发展如何助推产业建好“圈”做强“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