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2月01日

地上、地下、云上……如何在一块地造三座城

专家简介 杨倩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精彩观点

1“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环环相扣,能够明晰“空间—功能—项目”关系,实现地上地下的互通、地上地下云上的互联,促进城市创新建设模式的整合

2随着城市规模“量”的扩张和能级“质”的提升,城市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治理新阶段。“三座城”融合发展有望预防各种“想不到、不知道”的潜在风险挑战

3要着力完善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部署、同落实的顶层制度设计,探索构建基于“三座城”建设的未来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同频共振耦合式发展

编者按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施小琳日前在调研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工作时提出,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城中村改造,有助于拓展城市空间、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要坚持科学规划、超前谋划、严格标准、把握节奏,秉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绿色低碳理念,落实城市更新设计导则,“里子”和“面子”并重、地上与地下兼顾,探索更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成都如何修炼好内功,从单一城市向多维城市的转型升级,实现“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联动建设?本期《锦观智库》专访市政府研究室《统筹地上地下云端“三座城”战略研究》重大课题项目负责人、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倩。

未来城市:“三座城”整合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

锦观智库:在有限的城市空间汇聚“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的这种建设理念,其内在逻辑是什么?

杨倩:纵观技术与城市演变的历史,城市是历次科技革命和技术变迁的诞生地和试验场,从单一城市向多维城市的转型升级,体现了技术创新对城市空间营造模式的升级。“三座城”分别承载并储存了城市不同的要素,从地上空间拓展到地下空间以及数字空间,通过现实城市与虚拟城市的互动,实现数字孪生基础上的虚实相生,不断促进人的交往和人机互动,具有极强的复合性、综合性、包容性和系统性,共同构成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整合的未来城市体系,为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指引和支持。

“地上一座城”是科技驱动、创新引领、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区,是承载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愿景的“新蓝图”。以国土空间规划为顶层设计,结合区域开发容量,依托整体联通的优势,综合布局重点产业功能区、科技创新试验区、公共服务便民圈等,将有效推动“功能复合”促“产城融合”,提升城市整体韧性。

“地下一座城”是绿色韧性、高效便捷、功能复合的地下空间体系,是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通过地下综合管廊集成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各类基础设施管线,布局各类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城市运行的基础功能。加大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打造集交通枢纽、商业服务、文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地下综合体,形成对空间高效利用的城市枢纽。

“云上一座城”是精准映射、资源共享、智慧治理的数字孪生城市,是推动城市快速发展和高效治理的“推进器”。将城市全域的建筑、交通系统、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数字化,形成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数字底座,通过各类智能设备和智慧应用场景的不断接入,通过数据汇聚和人工智能的驱动,推动城市由数字化建设向数字化运营转型,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治理体系。

以上“三座城”环环相扣、虚实结合,是适应数字时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只要将其贯穿于城市区域的每个项目设计中,就能够明晰“空间—功能—项目”关系,实现地上地下的互通、地上地下云上的互联,促进城市创新建设模式的整合。

发展需要:既要绣好“面子”,更要打好“里子”

锦观智库:对于成都来说,推动“三座城”融合发展有怎样的现实需要?

杨倩:随着城市规模“量”的扩张和能级“质”的提升,城市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治理新阶段。近年来,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也就决定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底层逻辑:既要注重绿色生态价值,也要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要实现与人民共建并共享的有机循环。

一方面,“三座城”融合发展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生动实践。《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确定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三个定位,即“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明确提出要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不仅要绣好“面子”,更要打好“里子”,以数字化、智慧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布局、社会治理、环境营造、生态建设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智慧蓉城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强化城市智慧、韧性、精明、包容发展的高级形态。通过地上、地下、云上的协同发展,将可以从更多的维度上去提升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三座城”融合发展是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城市治理效能的迫切需求。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和产业形态、就业格局等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庞大的人口、经济规模和技术变革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带来城市巨量要素集聚,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城市运行面临着各种“想不到、不知道”的潜在风险挑战。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如何以人民为中心、数据为核心、感受度为考量,加快构建线上线下一体联动的社会治理体系,依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和一般技术手段,看不清楚、管不过来、处理不了,亟须通过治理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城市治理模式变革、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治理能力升级。

融合发展:地上是核心,地下是牵引,云上是统领

锦观智库:要想让“三座城”成为现实,成都应当怎么做?

杨倩: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成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城市发展将更多体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人、城、境、业”多元导向,生产生活方式将加快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要求更高、更加精细化。因此,“地上一座城”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导向,让城市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宜居宜业活力向上;“地下一座城”,要实现城市空间转型升级,实现集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云上一座城”则以提升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为核心,加快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为目标,探索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深度协同,赋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要以“三城融合”为导向,实现同频共振耦合式发展。要着力完善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部署、同落实的顶层制度设计,研究出台相关规划、工作方案、建设导则、实施指南,指导全市依据“三座城”建设总体框架开展城市空间规划、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要鼓励在蓉高校、研究院所、智库机构围绕“三座城”建设开展系列深度研究,探索构建基于“三座城”建设的未来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反映地上、地下、云上城市建设实际需要和进展。

其次,要以地上城市为核心,促进地下、云上一体化布局。要坚持地下与地上相协调,推动地下空间开发适应地上城市建设需要,在规划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土地功能划分、房屋建筑分布时,将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防灾设施的部署安排作为重要前置条件一并配套研究,带动地下空间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坚持云上与地上相契合,推动云上网络发展适配地上功能发展需要,秉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的基本原则,建立符合发展特色的城市监管、产业赋能、生态监测、灾情预警等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精细化辅政功能。

第三,要以地下城市为牵引,带动地上、云上跨区域协同。以地下空间建设为依托,持续优化地下电缆路线与通信电缆的布局、建设、管理、维护等机制,有序推进地下信号覆盖工程,合理加快地下基站布局,加强智能监测、感知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运行监测视角,有序挖掘地下空间的技术支撑价值,合理布局数据中心、通信机房的云上智能发展基础设施,夯实云上智能化运行根基。以地下轨道交通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链接功能,基于区域功能划分、人群结构等特征,进一步完善以地下轨道交通为主、地面公交线路为辅的公共通勤网络,促进地上地下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要以云上城市为统领,推进地上、地下智能化转型。要通过智慧蓉城建设,推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深度融合,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充分衔接,构建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带动城市地上地下建设整体智能化发展。积极运用大数据、BIM技术、物联网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推动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道路照明、垃圾处理、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场地等地上、地下各类基础设施有序实现智能化改造,搭载数据采集、实时监测、智能感知、事故预警等功能,深刻融入城市智慧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张舟

--> 2023-12-01 1 1 成都日报 c124327.html 1 地上、地下、云上……如何在一块地造三座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