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2月06日

新时代 戏剧与市民何以双向奔赴

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中的陈丽君

“变脸”后的锦江剧场

数字戏剧《麦克白》

川剧讲堂走进深圳华夏艺术坊

聚精会神看川剧的外国游客

当下似乎日趋“式微”的传统戏剧,又突然翻红了——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首次在抖音线上直播,直接“火出了圈”,吸引了924万人次观看,有近4000名观众发布了超过1.4万条评论,其中还有不少网友是第一次接触越剧,纷纷留言“看不够!”

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一台好戏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在杭州蝴蝶剧场演出不到半年,该剧已经开始“出圈”:每周的固定演出,从最开始80%的上座率上涨到100%,甚至“一票难求”。网络平台上,求票的年轻人比比皆是,一些场次甚至上线一分钟就被抢购一空。从5月开始,团队常常能看到不少年轻人看完剧后在豆瓣、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出的小视频,抖音“越剧新龙门客栈”话题点赞播放量达到1179.3万次……

开票即售罄,观众中的非传统越剧观众占70%,而且基本上是年轻人。这在以往的越剧市场是难以想象的。

这种出人意料而且令人难以索解的现象,如地平线上的一道曦光,似乎也开启了传统戏剧在未来重续辉煌的帷幕。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戏剧应该创造怎样的文化生态,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

戏剧发展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指文化生存发展的状态,是一个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概念。

“文化生态”(cultural ecology)的概念主要源于“生态学”一词,由德国生物学家E.H.海克尔首次提出,用以研究文化与整个环境生物集的关系。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专门研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

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除研究文化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外,更主要的是研究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复杂变量间的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社会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

文化的自然发展形成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关联的人文活动形成文化生态产业。在产业化进程中,以文化联通注入合作新模式,以文化发展创造经济新模式,以文化生态稳定事业新模式。文化生态产业的方法践行文化发展,在继承上传播,在交流中发展,在实践下创新。

文化生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文化的存在、传播、发展在资源、环境、规律下,从后端、中端到前端的生态链矩阵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以文化注入的新型稳定形态行业。

文化学者认为: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渐渐放弃陈旧的、缓慢的、不符合当下节奏和审美的东西,比如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习俗、思想观念等,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失传,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在高速发展的现当代社会,受信息化、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影响,许多中国特有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人文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DNA,如果不注意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成为“绝响”。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一旦毁损,传统风格一旦变异,人居环境一旦破坏,将是人类文明的损失。从国家层面、从文化层面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河北省广播电视局局长王离湘认为:“文化的传承绵延,就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因此,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形势打造出新的文化生态,对于传统戏剧的发展至关重要。

《新龙门客栈》的年轻态密码

纵观近些年来戏曲“出圈”的案例,守住传统戏曲的底色,切入当前文娱消费的流行趋势和审美逻辑,以全新的面貌示人,无一不是做到了这一点。《新龙门客栈》的案例也是如此。

密码一、沉浸式体验

《新龙门客栈》尝试把“环境式戏剧”这种新的驻演模式引入越剧这一传统戏曲,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表演逻辑和叙述风格。在与剧中角色的互动交流中,观众不再只是一名“看客”。这种时下流行的观演模式,与沉浸式戏剧、剧本杀等戏剧新玩法正成为时尚。

密码二、保持观众的新鲜感

《新龙门客栈》共有演员33人,分为5组,打破了地域和院团的限制,其中不但有来自不同地域的专业越剧演员,还有一些面向社会招募的民间演员。

不同的演员阵容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给人以很强的新鲜感,让人有兴趣“一看再看”。

在剧中扮演贾廷的90后人气演员陈丽君来自浙江小百花剧院,她说:“这样的越剧形式,对于观众是新颖的,对于演员来说也是新颖的。”

陈丽君说,环境式越剧需要演员拿出更自然的表演,让观众同频共振般享受演出。“这样的演出形式包容性更强,我们与观众的距离很近,近到看得清演员额头的汗。”

密码三、创作团队年轻化

该剧主创人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如85后的出品人汉坤、85后的导演陈佳玮、95后的编剧孙钰熙和90后的舞美设计秦冠杰,在保留原著剧情及气质的前提下,加入了现代年轻人的思考,以年轻人的视角诠释了“武侠”一词。创作团队在保留越剧传统的同时,通过创新方式将传统戏剧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让现代化思维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

或许年轻人更懂年轻人。编剧孙钰熙持续关注网友评论。“虽然形式创新,但剧目本身还是离不开浙派越剧特有的唱腔,年轻演员的专业演绎,让越剧艺术更加符合时代特色。”

孙钰熙说:“戏剧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艺术,如果有可能,我甚至愿意和观众共创剧本。”

密码四、流量营销

5月27日晚,《新龙门客栈》直播在“浙里文化圈e梦剧场”上线,50个免费在线观看席位2秒钟内被一抢而空。其中,40岁以下的观众占68%,而8月的抖音直播,为《新龙门客栈》的“出圈”再添一把火。

看《新龙门客栈》的几次传播,很好地抓住了流量营销法则。看过剧的年轻人,告诉了身边更多的年轻人,形成了“滚雪球”式营销。

“这个剧场就像一个越剧的实验室,值得全国推广调研学习。”今年7月,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来到蝴蝶剧场调研时,肯定了《新龙门客栈》的创新,希望戏剧界能有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和非传统戏剧观众。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认为,《新龙门客栈》是一次有益而创新的尝试,不仅是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现代文化的一种开拓与探索。由于它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引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有助于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华元素。

陈丽君认为不同的时代对于戏曲的形式、内容和演员演出,都有不同的期待:“只要认真呈现精彩的、符合时代主流的作品,创造性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流量一定会来。如果我们不去争取流量,就会把流量拱手让给别人。”

《新龙门客栈》的成功,证明了传统艺术诚实地寻找观众、面对时代,才可以被热爱、能出圈。

数字技术助力传统戏剧迭代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应用是当前文化领域的重要趋势,对于传统戏剧的振兴作用也不可忽视。

今年9月,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知名导演与舞美专家学者共同探索戏剧与舞美行业的未来。在论坛上分享的数字戏剧《麦克白》,引发行业专家对数字化时代的戏剧表演与舞台空间的热烈探讨。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已经在世界各地上演了数百年的“老戏”。

作为国内首部XR数字戏剧,《麦克白》通过数字技术与戏剧融合共生,将推动戏剧的全新数字化变革。这部数字戏剧从筹备到杀青历时2年,经过了4次大规模的推翻重拍,从表演形式、剧本创新、服装道具、数字虚拟场景呈现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融合创新,经过国内戏剧界专家学者的反复探讨与研究,终于完成该剧的拍摄制作,重新诠释了当代戏剧的新舞台。

XR数字戏剧相较于传统戏剧数字化有所不同,XR作为数字戏剧中的核心技术,在拍摄过程中则不受物理空间限制,通过动态追踪系统短时间内获取演员与虚拟场景的位置,且实时渲染输出虚拟场景与演员真情表演相融合的画面,更能精准捕捉到演员的不同情绪表情和肢体张力,演绎复杂的心理状态,为观众呈现一场沉浸式的戏剧视觉盛宴。

数字戏剧作为艺术与科技碰撞融合而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将创造出一个脱胎于传统戏剧、与现实平行的交互空间,不仅将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也将为舞台艺术创造出极具想象空间的发展前景。此外,在传统戏剧作品拍摄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进行舞美布置和后期制作,而XR虚拟技术通过虚拟数字资产就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不仅大幅缩减舞美搭建成本,还可以节约后期制作时间和费用。通过数字技术零距离感受戏剧的魅力,一场充满科技感、艺术感的戏剧艺术形式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追求。由此可见,无论是戏剧制作成本还是舞台效果呈现,数字戏剧效果都远胜于传统戏剧。

剧院戏剧连接观众的“家”

剧院是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戏剧和观众的“家”。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剧场越来越多,硬件越来越好,剧院管理的软件如何提升?

今年11月,由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主办的“新时代剧院管理发展大会”在上海大剧院举行。来自全国11个城市的120余位专家、剧院从业者参与大会,探讨如何推动剧院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会上,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首次公布《以演出为中心——新时代高层次剧院管理模式探索》课题研究成果,宣布在上海首推现代剧院全环节管理维度框架模式,并发布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剧院管理综合评价体系。

演艺大世界内目前共有专业剧场26个,各类“演艺新空间”80多个,以全市1/5的剧场数、1/3的座位数,贡献了全市1/2的演出量。各剧场不断加强专业性、功能性建设,并逐步形成在各领域内的专业口碑。

拥有106年历史的上海大世界,自今年3月份转型以来,已举行4568场演出,接待超过83万观众,成为融合22个小剧场、酒吧、餐厅、咖啡馆等业态的“演艺消费集聚区”。

明年初,首届“演艺大世界音乐剧风云榜”将发布,这也意味着演艺大世界将成为“剧”“节”“赛”“奖”四角俱全的上海文化品牌。

依托丰富的商旅资源优势,演艺大世界将驻场演出融入旅游景点、商业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演艺+”的破圈效应,加持“演艺新空间”,打造演艺新样板。

一系列演艺新业态、文旅融合项目,让演艺大世界真正成为有剧可看、有物可购、有景可赏、有友可聚的活力艺街区。“所有的线下演出,严格来说就是和剧院共同进行二度创作。”

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人李东认为,剧院管理涉及系统、生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尽管演艺表演的形态和媒介不断发生变化,但观众对高品质演出的需求从未改变。”

剧院的发展面临着新时代的新要求。要立足于演艺产业链,创新“创制演”模式;也要挖掘剧院平台复合功能,开拓社会美育新面向,呈现人群与空间联结的新意义。

从全球视野来看,百老汇、伦敦西区通过精细化分工、品牌化服务、演出资源联动、整合营销体系、协同式艺术教育和观众培育机制等方式破解难题。其中,百老汇剧院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戏剧创作为导向,建立了成熟的创作孵化和演出运营机制,引起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文/吴冬梅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3-12-06 1 1 成都日报 c124583.html 1 新时代 戏剧与市民何以双向奔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