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卢佳丽) 12月6日中午,正值午饭时间,在位于金堂县的中国橘乡·天府城市果园水上集市上,村民朱叙强的“生煎坊”摊位前排起了长队,顾客们正在选购心仪的煎包。
与朱叙强一样,三溪镇岳山社区共有17户村民返乡创业,在集市经营着抄手、甜品、蛋烘糕等本地特色小吃,游客多的周末,日流水可达3000元。岳山社区党委书记李华有告诉记者,水上集市的首批商户都是本村人,经群众评议层层选出,“村里借助景区人流聚集效应搭建了这个创业孵化平台,探索多方合作共赢模式,对符合条件的村民提供零租金、上岗前培训帮扶,多种方式帮助返乡创业的农民就业、增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成都,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今年上半年,成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十大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按计划,全市每年将建5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村,到2025年建设先行村150个以上,分类建设体现公园城市特质、城乡融合优势、蜀风雅韵气质的未来乡村。
时值岁末,结合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要求,本报今起推出“打卡和美乡村 领略成都城乡融合新貌”大型系列报道,记者兵分多路前往金堂、彭州、大邑、都江堰等地实地探访和美乡村建设情况,打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幸福密码”。
相关报道见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