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政策好,不用再外出打工了,回来创业一样能赚钱。”12月6日,在中国橘乡·天府城市果园的水上集市,33岁的张莉一边麻利地打整她的“生煎坊”铺面,一边告诉记者。
这个位于金堂县三溪镇岳山社区的景区,今年11月8日正式开门迎客。依托当地柑橘产业本底、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而建,中国橘乡·天府城市果园聚力打造具有“浅丘特色、果园禀赋,望山亲水、融合共享”的和美乡村综合体。借景区落地契机,三溪镇岳山社区依托特色产业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将集体闲置资产折价入股,通过“村集体+融投公司+运营团队”三方共营模式,每年可享项目总营收6%的分工,从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共同致富。据估算,岳山社区今年的集体经济总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同比翻番。
搭平台
建起水上集市 返乡村民当老板
“一个月下来,不比在外打工赚得少,还能兼顾娃娃上学、照顾老小,还是安逸。”过去几年,张莉和丈夫朱叙强辗转山东、浙江多地务工补贴家用。不久前,听说村里公开招募“返乡创业”摊主,符合条件的经岗前培训可进入中国橘乡的水上集市摆摊做生意,夫妻俩第一时间报了名。
“从培训到摊位都免费,村里一包到底。”张莉最满意的是,这里的铺面人流量大,一到周末,铺子前就排长队,周末每天卖两三百份生煎包,日流水最高可达3000元。
张莉夫妇是集市上17家返乡创业的“农民创客”之一。村民们在此经营抄手、甜品、蛋烘糕等本地特色小吃,返乡创业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岳山社区党委书记李华有告诉记者, 水上集市首批17家商户都是本村人,经群众评议、实力比拼,层层选出。村里搭建这个创业孵化平台,通过三方合作探索“村集体+运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帮助返乡创业者就业、增收。
不远处的农夫卖场,低保户陈大姐家的柑橘被摆到了“橘乡爱心橱”的显眼位置。陈大姐的家人有残疾,她担心柑橘滞销,委托村里在此售卖,没想到几百斤柑橘不到一个月就卖完了,通过“农夫卖场+村集体+农户”互联互营,为她增收近1000元。
眼下,206名村民已进入园区物业、绿化等岗位稳定就业。此外,全村围绕景区周边新增了23家特色餐饮店,全村老百姓正在共享景区、产业发展带来的双重红利,共走致富路。
搞融合
利用闲置楼房 打造研学基地
在岳山社区老百姓看来,中国橘乡·天府城市果园不仅是一个人流如织的景区,更是当地高品质柑橘的绝佳“展示橱窗”。在它的带动下,当地柑橘产业农商文旅体科教融合之路正在走深走实,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农村集体经济全面进步、农民增收和全面发展有了抓手,驶入了快车道。
以往,村里柑橘产业靠传统耕种支撑,在市场竞争中日渐处于劣势。如何打破瓶颈?村委会给出的答案是,抓住景区建设契机,激发“造血功能”内生动力,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这栋二层小楼是以前的老村小,闲置了10多年,现在打造成柑橘研学基地了。”距水上集市不远处,李华有指着一栋粉刷一新的粉色建筑告诉记者。原村小、村办公房、生产间……一批集体闲置资产,在景区建设中被盘活利用,以折价入股方式与平台公司、运营团队三方共同分享红利。
玩创新
技术助增收 研发文创产品
“这一片果树,等到明年三四月份采摘,能卖个好价钱。” 在园区柑橘园,种植工王大姐告诉记者,按往年经验,错峰卖价格可以高出50%,增收效果明显。
记者了解到,金堂三溪是远近闻名的柑橘之乡,是全国最早一批启用了“留树保鲜”技术的柑橘产地。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错开柑橘上市密集期到第二年春季反季节销售,减轻采摘、运输、贮藏等压力,单价更优。据了解,金堂县柑橘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22.5万吨,产值12.5亿元。除“留树保鲜”技术外,金堂三溪还搭建有柑橘田间监测、智慧灌溉系统等农业智能系统,覆盖面积3000余亩。
对已采摘的柑橘,当地还鼓励果农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等多种方式销售,目前全县线上销售电商已超1000家,销往北京、上海、广东、辽宁、黑龙江、北京、山东、贵州、新疆等全国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柑橘应用范围拓展、文创产品研发等方面,柑橘产业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已显成效。在三溪镇,当地自主研发的柑橘香囊、手工皂等精深加工品摆上了农夫卖场的橱窗,有的柑橘香囊是由当地农民亲手缝制,纷纷被各地游客买回家,柑橘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
李华帮记者算了一笔账,景区开门迎客至今村集体资产性收入增收七八万元。“据此估算,随着景区运营日渐成熟及村集体柑橘园丰果期增收,明年有望达200万元,在今年基础上再翻番。”谈及未来,他信心满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卢佳丽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