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2月08日

航空旅客年吞吐量

7000万+ 何以成都

12月7日,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7000万人次,晋升“七千万级航空城市俱乐部”,是中国内地第四个年旅客吞吐量超过7000万人次的城市。

截至目前,成都国际航空枢纽今年的旅客吞吐量仅次于北京、上海,成都成为中国内地“航空第三城”。

那么,对城市来说,航空旅客年吞吐量迈入“7000万+”有何价值与意义?背后支撑因素是什么?成都国际航空枢纽今后将有哪些变化?围绕这些热点问题,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四川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华广。

“7000万+”的含金量

中国民航“第四极”地位进一步巩固

不论是国内的北京、上海,还是国外的伦敦、东京,每个国际大都市都拥有发达的航空枢纽功能。航空客流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联,城市发展越有活力,航空客流增长越快。

2021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成都是继北京、上海后,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步入“两场一体”协同运营新时代。2023年11月23日,天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连跨3个“千万级”阶梯,突破4000万人次。随后,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也创历史新高,于12月7日首次突破7000万人次。截至目前,中国内地城市中,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航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过7000万人次。

“成都是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我国内地第4个年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万人次的城市,成功晋升中国内地‘七千万级航空城市俱乐部’。”陈华广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两场一体”高质量发展迈上“7000万+”新台阶,是四川省、成都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两场一体”运营的第二个完整年内,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突破7000万人次,是继2018年突破5000万人次后的一次千万级跨越,显现成都枢纽“两场一体”协同发展成效,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民航“第四极”地位。

陈华广表示,突破“7000万”是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将有力推动四川省和成都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扩大对外经贸合作,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7000万+”的支撑力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注入了强劲动力

机场发展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也与国家战略机遇密不可分。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成渝城市群、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带来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和资金支持。四川和成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经济快速恢复,发展动能增强,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最新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四川地区、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34万亿元、1.61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5%、6.7%,均位于全国前列。

陈华广认为,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中间地带的四川、成都,区位优势突出且旅游资源丰富,加上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居民消费升级、航空出行意愿增强,也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千万级”跃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除了经济运行向好,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增强则是支撑客流量跃升的另一个因素。2021年6月,天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建成投运,成都航空枢纽由原来的“2条跑道、5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228个机位”优化升级为“5条跑道、121万平方米航站楼、469个机位”,高峰小时容量最高增至109架次,“成都航空枢纽‘软硬’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优质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为生产规模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支撑。”

今年3月,天府国际机场口岸正式开放,为成都加速拓展国际空中开放通道构成新支撑。天府国际机场先后复航洛杉矶、伦敦、多哈、伊斯坦布尔、悉尼等17条国际航线,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达51条,恢复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天府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国内航线305条、航点183个,国内航点通达性全国第一,机场日均中转量从今年初的8000人次增至最高2.6万人次,中转率达16%,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与此同时,双流国际机场加快构建“北上广深乌拉”精品商务快线航线网络,不断增加宽体机投放,优化升级蓉深和蓉京快线服务产品,在全国首创推出精品商务快线“跨航司免退票费改签产品”,开通10条进出藏中转通程航线,国内中转旅客量同比提升75.3%,精品化区域航空枢纽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7000万+”的新动能

“客货并举”推动成都枢纽新跃升

按照目前的枢纽日均客流量计算,今年全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预计有望达到7500万人次。对于成都国际航空枢纽而言,“7000万+”是全新的起点,也开启了成渝世界级机场群、中国民航“第四极”的新引擎。

那么,站上新的起点,又将如何进一步高水平打造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增强成都枢纽能级、推动干支协同发展、实施‘客货并举’战略、助推临空经济建设,是省机场集团未来四大工作重心。”陈华广称。

其中,在增强成都枢纽能级上,天府国际机场聚力打造全球性航空枢纽,将加大力度拓展国际航线,持续巩固东盟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线,积极复航、新开高质量洲际航线。同时,不断完善国内航线网络骨干网、基础网,持续优化航班波结构,着力拓展通程航班产品,深化中转便利化服务,增强枢纽中转核心竞争力。双流国际机场则着力打造高质量区域航空枢纽,抢抓航班量低位运行“窗口期”,加快实施提质改造工程,进一步增强保障能力,并持续优化精品商务航线网络结构,提升航线航班频次,推动“北上广深”等地航线实现公交化运行,大力拓展“进疆入藏”市场,实现“快线化、精品化”发展。

如何推动干支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成都航空枢纽地理区位、航线网络和生产量规模优势,引领带动川内机场高质量协同发展。”陈华广称,目前正在统筹规划干支机场航线网络布局,提升干支连通,将开通省内环飞、串飞航线,着力发展通程航班,持续打造“干支通、全网联、体验好”的航线网络,加快构建“双核引领、干支协同”的机场运营格局。

今年前11月,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累计实现货邮吞吐量69.5万吨,较2019年同比增长14.1%。“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与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客货并举’战略,推动客货运发展‘比翼齐飞’。”

陈华广表示,在推动临空经济建设上,今后将充分发挥成都枢纽对区域经济的集聚辐射作用,推动空客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加快投产创效,支持中国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加快培育航空维修、航空物流等临空产业,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专家观察

省政府口岸与物流办物流专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专家、中智物流智库总经理杨飞扬:

“7000万+”

将“加”出更大活力和空间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需要靠什么?“当然要靠高效的交通物流组织。”杨飞扬称,民航运输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高效的运输方式,航空旅客量和货邮吞吐量,不仅仅是衡量着一座机场生产活力的重要指标,更是一个地区经济活跃度的风向标。

民航运输高效地对接着生产和消费两端,航空客流量千万级跨越,折射出了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和吸引力。杨飞扬认为,成都是中国内地第三个同时运行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突破7000万人次,成为“航空第三城”,与这座城市的发展活力相呼应。

“地处东北亚至南亚、欧盟至东盟以及北美至东盟极地航路、航线的交叉点上,成都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区位优势,而双国际机场运行让这种优势逐步发挥出来了。”在杨飞扬看来,从成都始发,2小时航程能够覆盖服务全国80%的人口,5小时航程能够覆盖服务泛亚40亿人口。成都更是共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中继站。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中欧投资协定(CAI)的深入实施,亚太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交往将极大助推国际客货运体量跃升。

近年来,成都加快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航空枢纽的功能日益完善,全球通达水平不断提升,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能级逐步增强,为航空客流、物流增长打开了引擎。事实上,在航空旅客年吞吐量首次突破7000万人次的同时,成都的航空货邮吞吐量近日也创历史新高地突破了70万吨,实现了客货并举的双重跃升。而今年前11月,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已完成货邮吞吐量69.5万吨,同比增长24.2%。

“站上年航空客流量‘7000万+’、航空物流量‘70万+’的新台阶,成都国际航空枢纽还将‘加’出更大的发展活力和空间。”杨飞扬称,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加快建设,成渝地区不仅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还构建起了多个适航产业集群,比如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重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基础雄厚。“这些都将吸引全球资源聚集,将成都双国际机场作为目的地和中转地,进而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外向度,提高对外经贸合作的规模质量,为成都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富 摄影 李冬

--> 2023-12-08 杨富 李冬 航空旅客年吞吐量 1 1 成都日报 c124675.html 1 7000万+ 何以成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