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久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
在世界科技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时代之问”,如何推进科学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成都市青羊区认真贯彻落实“双减”背景下关于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科学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重要抓手,不断开创新时代科学教育工作新局面。
用好社会大课堂,夯实科学教育“基本盘”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种草”的关键期。如何在这个时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力?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关键。
230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文脉传承让青羊一直具有推动科学教育落地生根的土壤和优势:在校外,这里有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科技馆、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博物馆、成都市科协等大批社会科技资源汇聚,提供了多元且坚实的环境基础;在校内,这里有昆虫博物馆(泡桐树小学)、蝴蝶生态博物馆(同辉国际)、漆器博物馆(胜西小学)、草小微博物馆(草堂小学)、剪纸博物馆(胜西文兴)、中国经典字画赏析馆(新华路小学)、微型灯彩博物馆(泡小西区)等校园博物馆,拥有各类独具特色的沉浸式学习场景。
在建好基座“硬场景”上下足功夫,在丰富文化“软场景”中亮出实招。青羊区还链接校内外优质资源,丰富科教活动组织形式,致力于用好社会大课堂,夯实科学教育“基本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多种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场馆、基地、营地等资源的建设与开发,让实践活动由“短期”变“常态”,实现校内外科学教育的“双向奔赴”。目前,青羊区学校结对具有科普功能的机构36个,计划2024年9月前实现全域覆盖。
为开辟科学教育育人“新场域”,掀起“人人参与科技创新、处处释放创新活力”的热潮,青羊区通过开展丰富的科学教育活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标。全区中小学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内科技活动,并将科技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办学绩效评价。区教育局还会同区科协连续多年举办覆盖幼、小、初、高全学段的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近三年共收到发明创造、科技论文、科幻画、实践活动等6类作品近9000份。
同时强化科普能力建设,促进科学素质提升。2023年3月,白武明、孙万儒等25名中科院院士、科学家、优秀科技工作者走进中小学校园,举办了25场高质量科普讲座,用鲜活的科学事例和自身事迹激励引导学生发扬科创探究精神,树立远大理想。10月,“全龄阅读在青羊”系列阅读活动开展科普专场,24名学校科技辅导员带领近300名学生代表共读科普读物,走进科普读物中的神奇世界。
立足区域特色产业,绘好科学教育“生态图”
歼20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陈懋章通过视频送来新学期的美好祝愿;被国防七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牌匾;航空工业成飞集团的27位博士、工程师、设计师等组成的航空航天科技教育讲师团队正式入驻,将开设博士课程,讲授《飞行环境与飞行原理》《飞行器结构设计》等课程……今年秋季新学期,成飞中学的同学们在新校区收到了很多特别的开学礼物。
近年来,青羊区全力以赴打造以航空科技为引领、产城融合的天府动力源——青羊航空新城,坚持以教育为基,把最好的教育资源投入到航空新城建设当中,并与航空工业成飞政企共建青羊航空新城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开启“K-15”青羊航空学区架构,着力打造“教育版歼20”。泡桐树幼儿园、石室联合中学、石室中学等名校陆续入驻成飞片区,片区内学校依托航空工业成飞公司,做优做强航空科技教育特色,航空科技教育特色“名片”扬帆启航。
以成飞中学为例,学校在“名校基因”和“航空基因”的双重加持下,已编制形成金字塔式三类航空航天课程体系,研发航空工作成飞博士团队必修课20门。邀请到了航空工业成飞航空专家方锦星副总工程师、“八一”勋章获得者李中华大校等专家开设航空航天类讲座20余次,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祖国航空科技发展背后蕴含的创新智慧。近四年来,学校考入与航空航天相关学校的同学近60人,其中含飞行员15名。2023年,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获一等奖(第一名)10人次、二等奖25人次,其中国家级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12人次。
顶层设计+立足产业+政策支撑为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绘制出了一幅关于科学教育的“生态图”。近年来,青羊区已印发了《青羊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成都市青羊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高位推进、多点发力,全力保障“双减”中科学教育加法落地见效。今年7月,青羊区委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突出融合发展特色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为全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突出融合发展特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聚焦高质量发展,
贯通科学教育“立交桥”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青羊区通过强基固本延续课堂教学高标准、变中求新开启课程教学新模式、夯基垒台促进教师队伍新发展等措施,架起一座贯通科学教育的“立交桥”。
鼓励学校探索开发满足不同学段的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创新型校本课程,青羊区各学校“因校制宜”编制如《草西“皂房子”》《我爱发明》《项目设计十法八部》《自然智慧课程》《趣味科学》等科学类校本课程约50项。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开设“魔法科学”“未来太空”“人工智能编程”“自然科学实验室”“科技模型”“昆虫探秘”“机器人编程”等科技类课后延时课程,让科技教学凸显学生味、突出创新味、实现教育味、融入生活味。
在开足开齐中小学科学课的基础上,促进高中理化生课、信息技术课等学科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2020年,青羊区接受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学习质量监测,在全部9项监测项目中有4项达到10星。学生科学成绩平均分分别达到小学587分、初中562分,高于全国79分、72分;科学学习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比例分别为小学96.9%、初中95.1%,高于全国16.9、15.9个百分点;科学教师讲解指导实验教学比例为100%,分别高于全国水平小学32.1、初中12.8个百分点;科学周课时数达标率96.9%,高于全国23.4个百分比。课堂主阵地作用充分彰显。
专业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青羊区现有156名专职科学教师,其中区学科及以上名优教师91名,占比58.33%。与此同时,青羊区从系统理解科学教师角色定位、优化调整科学教师培养内容、更新迭代科学教师培养方式、贯通科学教师职前和职中培养等4个方面全面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再培训,形成了“学科周活动”“课堂教学展评”“作业设计展评”“命题设计展评”等多板块科学教研主题活动。近一年全区科学类在研课题54项,科学类教师获得市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107人次。
高质量开展科学教育,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做好?青羊交出了一份“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