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金芙蓉·文明让生活更美好”名家线上见面会举行,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马平,作家、诗人、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副主任杨献平,小说家、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四川省直作协(红星作协)副主席袁远,小说家、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章泥齐聚成都日报锦观新闻直播间,分享他们的创作故事,以及他们眼中成都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作家们从自身写作经验出发,为大家讲解应当如何透过身边的小事书写城市文明,用文字为城市留下记忆。
四位作家以成都为题
畅聊城市文明底色
日前,“金芙蓉·文明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征文、摄影大赛进行了终评,系列征集评选活动拟获奖名单公示发布。据了解,自活动启动以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大赛旨在展现成都的文明之风和幸福底色,四位作家也都有以成都城市文明为主题的相关创作。直播中,马平等四位作家介绍了他们的作品,马平的《成都的黄昏》,“以成都的黄昏和黄昏这个时段为点位,来打量、描写成都这座温情的城市。”
杨献平的《三鱼萌狮与三岔湖》将笔触对准了成都东部新区内的三鱼摩崖石刻,“我不是成都人,当时参加采风活动时创作的,没想到在成都平原,还有三鱼摩崖石刻这样的历史遗产,对我这个北方人来说,还是感到相当新奇。”
章泥的散文《母亲的阳台,父亲的窗》从成都大运会出发,以她父母的视角展现了体育赛事带给市民们的真实感受。“母亲窗台上花团锦簇,展现了城市的美丽,热爱篮球的父亲尽管年岁已高,不得不放弃篮球这项运动,但当他看到大运会赛场上朝气蓬勃的运动健将时,会不会又想起年轻的自己?大运会就像一扇奇妙的窗,让他可以在这里重拾青春的梦想和拼搏的荣光。”
袁远的《在成都,把异乡住成故乡》讲述了她这些年在成都,这座城市如何从异乡变为故乡。“就像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就会慢慢亲密起来,我跟成都之间的创作故事也如此。正如我文章标题一样,我在成都,把异乡住成了故乡。”
从身边着手书写城市文明
感受城市脉搏、温度
写作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真善美,透过身边小事书写城市文明呢?在马平眼中,要想写出新农村的“新”,就要知道它的旧,而若要写出大城市的“大”则要看见它的小。“要通过文字表达一座庞大的城市,它的味道、温度、品质,它的历史、文化、个性,应从小处着手。就像我有一篇短篇小说《五世同堂》,就写了成都一条真实的街道,这条街道就在我来来去去走了20多年的红星路附近。我还有一篇城市题材短篇叫《活水公园》,这个公园就在我的书房窗户外一眼看出去的地方,从‘小’出发,来记录成都这座城市的美。”马平表示,“要记录身边的城、街、事,还要从观察身边的人入手,那些让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容,会有怎样的故事。”
此次投稿的参赛者也有不少小学生、初高中学生,这些孩子们应如何提升写作水平,章泥建议:“当你写作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越是有难度的写作,都是一次破壁、突破的机会。在写作时,不要局限角度,要多向度、多维度。就像一颗钻石一样,你给它的切割面越多,它就会越璀璨。”
在杨献平看来,“文化需要有人来传承,包括写作和对艺术类的鉴赏、欣赏等。这是一个文化向善的活动,它将会对成都的文化发展、文明素质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新的理念实践等带来促进。”
袁远表示,“这个‘金芙蓉’系列活动能带动更多的人来关注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去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温度,我觉得它最大的益处是让青年人对自己的家园、故土有一次很细致的触摸,能够培养他们对故乡的自豪感,当你热爱这座城市时,你自然就想把它建设得更好,我觉得这个是很有意义的。”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卢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