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持续开展为民办实事的系列实践,加快以工作成效回应居民美好生活期待,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老旧小区改造是关注居民“急难愁盼”领域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成都高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持续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和群众工作方式,兼顾工程进度和改造成效,打造暖心的幸福民生工程。
今年,成都高新区已完成改造老旧小区23个,实现总投资超1亿元,惠及百姓3900户,并依托15分钟生活圈提升服务能力,有效推动了老旧小区改造质效提升。
“面子”“里子”两手抓
老旧小区焕新颜
近日,蓓蕾东巷3号院的72户居民见证了小区院落的“蝶变”:大门翻新加宽、显得大气通透,原来楼体上老化的涂料墙面换上了灰色软瓷“新衣”,空调外机也调整了一番,窗户更是统一更换了复合铝板无声雨棚,看上去整齐美观且有品质。
蓓蕾东巷3号院,加上周边的4、5、6号院,总共居住276户居民。这4个院落已经建成27年,老化严重。围绕城市有机更新和百姓生活幸福感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高质量推进。除了外观的整改,更是在“看不到的地方”下足了功夫。
“比如改造过程中我们对小区楼栋的屋面防水层、隔热层都进行了翻新,让老百姓居住更安心舒适。在楼栋门口还新增了雨水沟,这样就解决了雨季时的路面积水问题。”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些“里子”工程让老旧小区的品质真正得到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还依托15分钟生活圈,在院落周围也进行了优化整改,将周边空地同步开展“两拆一增”,打造成为全新的社区公共空间,居民们在这里聊聊天、下下棋,好不惬意。
创新开展“4333”工作法
“改”出老百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作为一项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老旧小区每一个改造事项都备受居民的关注。那么如何解决“众口难调”、保障居民权益?
为确保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更贴近群众需求,成都高新区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为民情怀,积极引导开展机制创新,推动国有平台公司更好发挥作用。芳草街街道和成都高投建设在玉林片区的改造实践中,创新采用了“4333”工作法,构建起居民全过程参与的老旧小区改造监督建议机制。按照该工作模式,成都高新区通过做好自治组织筹建、居民意愿征集、改造清单集成、设计方案反馈“4个环节”保障了居民决定权,通过改造意愿清单、内容清单、设计方案“3个公示”保障了居民知情权,通过做好出工时间协商、实施进度协商、场地利用协商“3个协商”保障了居民议事权,以及通过做好居民参与的效果验收、居民主导的移交确认、居民自主的事后评价“3个评价”保障了居民评价权。
随着改造工程的开展,相关街道、社区、建设单位都通过倾听诉求、投票表决等形式充分征询居民意见,由此确认小区改造的具体事项。对个别有异议的居民,项目相关负责人入门入户进行深入沟通协调,提高群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优化项目管理流程
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质效
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特点,成都高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持续优化调度机制,实施动态跟进,实时做好项目进度控制,做好项目推进难点处置,确保项目如期推进。同时,压实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综合统筹各单位工作协调,并不断完善跨部门的方案审查、计划对接和职能碰头机制,紧盯廉政风险点抓好监督,推动改造方案审查更严谨、施工管理更规范、安全管理不遗漏。
“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我们将继续夯实居民主体地位,构建更加顺畅的部门、街道、社区、居民的互动路径,健全项目进度控制、动态跟进的机制,推动项目突破难点、保障工期和品质,切实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成都高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