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2月19日

以茶话之名,说人生之味

——读王孝谦长篇小说《茶话》

□聂作平

人为什么要喝茶?据说,最早的茶是以药的名义出现于人类生活的。对此,孝谦兄在《茶话》封面很显眼地写了一句话:“如果只是活着,喝白水就够了。喝茶不只是为了解渴。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文化需求。”这句话的旁边,还有另一句话:环境关乎人类命运。封面正中的图片,则是一方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茶园。据此,哪怕还没打开书正式阅读,这些元素已经一再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部与茶有关的小说,这是一部与环境和生态有关的小说。

孝谦是我的老乡,我们都出自那片以豆花和才子闻名的川南紫土地。并且,我们同为农家子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孝谦考上学校跳出农门,而他学习的专业,如前所述,正是茶叶。可能出于曾经专业的需要,养成了他一辈子爱茶的习惯。参加工作后,他曾多次转岗,但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业余写作一直是孝谦的赏心乐事。按我对他的了解,工作之外,如果说喝茶是第二重要的话,那么,第一重要的就是写作。孝谦经历既多,人生阅历自然丰富,而对一个小说家来说,复杂的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意味着生活面的开阔,眼界的拓展和各种细节的得心应手。以《茶话》来说,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涉及到各级政府官员、学者、文化人、商人、农民以及其他难以界定的社会边缘人士,作者都能驾轻就熟,把他们描绘得丰满生动,这其中体现的,正是古人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具体到《茶话》所讲述的故事来说,挂职官员覃昆与环保记者秦一爽是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小说便通过他们的视角,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日益彰显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之中,还穿插了一些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使得小说有了较为广阔的纵深空间,人物也被赋予了更大的个性张力。冷静而精准的叙述中,茶不时出现——喝茶、种茶、采茶、制茶、评茶等与茶有关的内容在书中开枝散叶。这样的写法,当然不是为了写茶而写茶,而是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元素,肩负着提升主题的重任。从这一意义上讲,茶既是写实,也是写意。无论是书中人物与茶有关的人生经历,还是借助书中人物之口道出的“茶经”,在作者着意营造的无处不在的“茶话”里,小说想要表达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紧张与松弛,对立或和谐都得到了水到渠成的阐释。所以,作者是在以茶话之名,说人生之味。

此外,茶文化也与小说中涉及的盐文化、恐龙文化、彩灯文化、红色文化、郎酒文化一道,构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当然,这样写其实也有一种风险,那就是很容易把故事本身和有关茶的内容写成两张皮,就像水和油那样无法融为一体。不过,通读全书,不难发现,孝谦有效地规避了这种风险,使得两者水乳交融。

俄国作家契诃夫有一个猎枪理论:第一幕里,如果墙上挂着一把猎枪的话,那么,后边就一定要开火,不然,这把枪就不应该出现在那里。套用之,孝谦的小说名叫《茶话》,而从一开始(不仅是开始,其实是从头到尾)茶(中国是茶的故乡,四川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茶叶的地方)都是反复出现的内容,那么,茶就像那把第一幕起就挂在墙上的猎枪一样,以后一定要开火。孝谦“开火”没有呢?这里,不剧透,打开书,你就能找到答案。

稍微对四川有所了解的读者,只要翻几页书就能判断得出,孝谦把这部长篇小说的故事主要发生地安排在了他生活工作多年的老家和他儿时生活过的成都。自流井、荣州、富州这些真实地名,乃至一些地方史上的真实事件,它们与虚构的情节相映成趣。而成都是最早有茶贸易和泡茶记载的城市,所以也可称“中国茶都”,成都茶馆盛满的乡愁,成都知青开辟的后山茶场传唱的青春赞歌,成都花茶缥缥渺渺的茉莉清香,无不跳动着休闲之都的诱人脉搏。真人不真事,真事不真人,亦真又亦幻的结构技巧,新闻素材加小说写法的新文本叙述方式,使作品具有了更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在不少人物身上,我读出了熟悉的朋友的身影,不时引得会心一笑。

孝谦兄是以小小说成名的。长不过三两千字,短不过三两百字的小小说,讲究的是构思的精巧以及卒章显志式的豹尾艺术。与之相比,长篇小说则是对一个作家生活积累、谋篇布局和理性思索的一次大考。从《茶话》来看,我想,孝谦的大考成绩优秀,值得庆贺。

《茶话》 老谦(王孝谦) 著 中国文化出版社

--> 2023-12-19 聂作平 ——读王孝谦长篇小说《茶话》 1 1 成都日报 c125261.html 1 以茶话之名,说人生之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