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2月19日

惊鸿一瞥通锦路

通锦路的交子印刷遗址

□石维明

一些外地游客常常把通锦路和通锦桥路搞混。成都内环线西北角有一个“五道口”,东北是西体路,东南是新华大道通锦桥路,西南是金仙桥路,西北有两条路,西北偏西的是新华大道马家花园路,西北偏东的便是通锦路。

南北朝时期,益州城西北廓城墙外,有一座寺庙叫安浦寺。唐开元十六年(728年),新罗僧人重建,称净众寺,因寺内松柏肃穆、溪水潺潺,又称松溪院。净众寺规模宏大,精美佛像、壁画比比皆是,从九里堤引来的府河之水蜿蜒寺院,夜晚波光粼粼,有“明月照沟渠”之美景。元、明又有“净因寺”“竹林寺”“万福寺”等寺名。万福寺于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

20世纪50年代,万佛寺遗址陆续出土了200多尊南朝、唐朝的细沙石质佛教石刻造像,考古学家考证系唐武宗时期被毁的佛像,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院。

北宋时期,成都商业发达,贸易繁盛,生活富足,商贾云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得以在成都出现。元代费著的《楮币谱》记载:“(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增一员;掌典十人……所用之纸,初自置场,以交子务官兼领,后虑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说明隆兴元年(1163年),官府设置专门官员,将制造交子专用纸的造纸工场设置于净众寺,在净众寺印刷交子。

走进通锦路3号大院这家铁路企业,就走进了1000年前的交子故里。“交子楼”红色苏式建筑旁,雪松、银杏、柏树、小叶榕树围绕的园林中央,竖立着一块醒目的灰色石头和一块红色大理石,灰石上刻有文怀沙题字“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制造地”。

对净众寺,唐宋诗人有不少吟咏之作。晚唐诗人郑谷(851年—910年)3次入蜀,他的《西蜀净众寺松溪八韵兼寄小笔崔处士》一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松溪院美景:“松因溪得名,溪吹答松声。缭绕能穿寺,幽奇不在城。寒烟斋后散,春雨夜中平。染岸苍苔古,翘沙白鸟明。澄分僧影瘦,光彻客心清。带梵侵云响,和钟击石鸣……”郑谷在蜀中避难,科举屡试不中,心路坎坷。我们从他的诗里,感受到了溪水潺潺,回应着松树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的声音,溪水绕过幽静的寺庙,寒烟在草堂之后散去,春雨之夜平静安宁,河岸上苍苔古老而青翠,沙洲上白鸟清晰可见……

郑谷的诗友李洞(?—897年),与郑谷有着相似的坎坷际遇。他从长安来到成都,在蜀中病故,葬于净众寺。生前写有七律《宿成都松溪院》:“松持节操溪澄性,一炷烟岚压寺隅。翡翠鸟飞人不见,琉璃瓶贮水疑无。夜闻子落真山雨,晓汲波圆入画图。尘拥蜀城抽锁后,此中犹梦在江湖。”

长约900米的通锦路,起于内环线,终于一环路。一头连着新二村,一头连着铁路新村。

何谓“新二村”?1951年,成都市为改善居住在皇城坝片区破旧平房的贫民居住条件,在城墙外选了两处田坝,修建了砖瓦平房,将近万人搬迁到这两个地方。一处在十二桥和西郊河之间,为“劳动人民第一新村”,简称“新一村”;一处在西体路和饮马河之间,为“劳动人民第二新村”,简称“新二村”。1981年7月中旬,成都连日暴雨,引发一场特大洪水,史称“8·17”洪水。新二村内水深已漫过雨靴,一片“汪洋”。洪水之后,成都市很快对新二村进行了改造,拆除平房,建起了楼房。

铁路新村则和成渝铁路建设有关。彼时西南铁路工程局局长(原二野十七军军长)赵健民牵头,与四川省建设厅首任厅长马识途、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会商,选址并建设成都火车站、火车东站、铁路新村基地。铁路新村原为成都市老城墙外西北郊外的荒地,和老城区隔着城墙和水流湍急的饮马河(护城河),并没有桥。抗战期间,为方便市民“跑警报”躲空袭,在城墙上开了一个豁口,在饮马河上架设了一座简易木桥。1952年,西南铁路工程局出人力、出设备、出物资,在饮马河上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桥名取方便人民进出锦城之意,为“通锦桥”。

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我先在通锦路上读书,后在通锦路上谋生,再后又在通锦路上居家。通锦路,留下了我数不清的脚印和影子。

位于通锦路15号的铁路子弟学校创建于1954年,2006年移交给成都市金牛区,更名为成都市通锦中学。2009年,通锦中学与另一家学校合并,组成新的通锦中学。2015年更名为“成都七中万达学校通锦校区”。周围的“学区房”,一下变得抢手。通锦路上一片旧房拆迁后,崭新的“通锦坊”电梯公寓拔地而起。

我曾经在通锦路16号院这家企业工作,院内那片银杏、雪松、桉树、柏树“森林”下,是上世纪70年代“深挖洞、广积粮”时挖的防空洞,满满的年代感。我最近一次走进防空洞已经距今20多年。

“西体”(今“青羊体育中心”)侧门开在通锦路上。成渝铁路建设时期,这里被铁路单位用作后勤基地。1958年3月,贺龙元帅参加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期间,专程来“西体”和铁路单位体工队打篮球。1959年,“西体”交由成都市西城区管理,谓“西城区人民体育场”。1990年,成都中心城区区划调整,这一片属金牛区地界,唯“西体”单独划给青羊区改名“青羊区体育中心”,成为青羊区管辖的一块飞地。不过市民还是习惯叫它“西体”。

通锦路1号有一座“西体”灯光球场,灯光球场没有“盖”,每每举行篮球、排球、羽毛球赛,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杀”声震天,从我居住的7层楼公寓俯视,比赛尽收眼底。上世纪90年代,时常在这个灯光球场发行福利彩票,至夜晚10点,球场内仍然灯火辉煌,人影幢幢。世纪之交前后,彩票发行移到“西体”足球场,每遇发行日,通锦路、西体路人来车往,犹如赶集,犹如庙会。我曾经拿着佳能单反相机,兴致勃勃地“赶集”,留下不少历史照片。当然,“庙会”式发行对交通、环卫、治安的影响很快引起了主办方的关注。彩票发行与时俱进,迎来了“电脑彩票”时代。

如今,通锦路安静下来,道路两侧的银杏树、梧桐树静静地向路人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 2023-12-19 石维明 1 1 成都日报 c125263.html 1 惊鸿一瞥通锦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