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任何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前瞻性地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富国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
富国的必然要求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和牵引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成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的质变与跃迁,新质生产力与颠覆性创新科技的广泛应用、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密切相关。
新质生产力首先是要有新质,强调的是科技创新,而且是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意味着支撑和牵引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要有颠覆性的突破,不能低水平重复,要有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是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科技关键;其次,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向产业发展的转化,要以颠覆性的新质科技为引擎,在科技向产业的转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产业关键。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的革新和未来发展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融合牵引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牵引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崭新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指引,指明了实践方向、努力方向。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对内而言,经济安全是赢得民心、稳定社会的基本条件,对外而言,国家间的矛盾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也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国家安全必须以经济安全为基础,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本国政府能牢固掌握本国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命脉,自主决定本国经济制度、发展战略、自然资源利用和主要经济活动的权利不受侵犯;二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受国内外因素的威胁和侵害,具有和平、稳定、开放的国际环境,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三是国家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经济竞争力、资源能源保障能力、危机管理能力和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能力。
当前,经济领域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战场,中美两国之间乃至世界经济范围内的规则之争、贸易摩擦、产业链重建等均事关中国经济安全。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就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和牵引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成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强国的重要支撑
要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就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要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就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以美国为例,为了解决国家安全的中长期问题而研发出的因特网、隐身技术、GPS全球定位、无人驾驶等颠覆性技术不仅使美国科技实力冠绝全球,也深刻改变了世界。不久前美国发布的《国防科技战略》就提出,要规划集中发展关键新兴技术国防专用技术,通过对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加大对科学技术领域专家的培养和投入力度等维持和扩大其科技领先优势。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网络零售市场。但同时,我国产业发展仍处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还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小院高墙”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既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也要全面激活社会科技创新氛围。关键核心技术有多种类型并且与基础研究关系密切,包括基于科学的前沿引领型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或竞争前技术,高集成性、复杂性技术等,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任务已超出单一创新主体的能力,从而需要多元化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原始创新,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其次,要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三,新质生产力需要产业作为载体,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作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基层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