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2月20日

成都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蒋永穆 马文武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存在的,体现为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质”的突变,强调依靠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变革,带来生产力的跃迁,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重大促进作用。成都具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当前,成都正在实施“十四五”新经济发展规划,以“培育新兴动能,增强比较优势,提高治理能力”为核心思路,以“重点布局新赛道、创新营造新场景、深化培育新主体、着力建设新载体、协同构建新生态、优化保障新机制”为核心举措;全面推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和活力区。这些规划布局,是成都未来抢抓新质生产力形成先机、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成都在实施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中,要重点锚定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个核心竞争力,结合成都发展特征,重点聚焦“三大生产力”、依靠“三大驱动力”,步步为营、扎实推进。

聚焦“三大生产力”

夯实新质生产力基础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成都应抢抓机遇,聚焦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开放生产力,夯实生产力基础,积极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实现生产力迭代升级、跨越发展。

加快建设数字成都,提升数字生产力。数字生产力是通过数字技术融合其他生产要素,创造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能力,是生产力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位一体”的数字化结果。成都要狠抓数字发展机遇,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具体应做到:通过“产业数字化”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数字产业化”创造市场新产品、产业新业态、商业新模式;通过“数字化治理”,从更基础层面赋能社会经济发展,打通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畅通便利。

积极构建绿色发展政策制度体系,提升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一种可同时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环境绩效、实现社会与经济全面发展,从而持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能力。成都要结合公园城市建设的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绿色低碳的新兴高端制造业。深化生态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培育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大力统筹国际国内、海陆循环,发展开放生产力。开放生产力是通过推进国际国内、海陆畅通循环,实现市场、资源、技术等互补,经济要素流动等带来的生产力。成都要在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过程中,抓住“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复合叠加带来的发展机遇,以“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为目标,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依托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双枢纽”,构建立体化国际物流通道,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使成都成为国家中西部地区开放门户城市,不断释放开放生产力。

依靠“三大驱动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出发,结合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人才效应发挥、产业变革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成都必须紧紧依靠创新、人才、产业“三大驱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第一,创新驱动力。创新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直接动力。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机理看,不管是动力技术创新发展引发,还是赋能技术创新发展推动,要害在于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创新对于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从三个方面去推进:一是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成都要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出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举措,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科技创新效能,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对生产力的“双轮驱动”;二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提出的要“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要求,依托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完善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四层架构”创新平台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应用场。继续推进和完善国家大科学装置、重大科学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对接转化;三是聚焦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要强化基础理论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瞄准具有比较优势的无人机、卫星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工业机器人、金融科技等技术型优势赛道领域,前瞻性布局和谋划,快速布局资源,实现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第二,人才驱动力。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原动力。人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看,劳动者是最积极的因素,在生产力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人才作为高能力劳动者的代表,其本身就是生产力的直接要素,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最深层的;另一方面,从人才与创新的关系来看,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源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从如下三个方面推进:一是加强自我人才培养的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造就各行各业大批高级人才;二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把人才从科研管理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三是加强政策和环境引才聚才力度。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配套相关政策体系,搭建优越人才平台,深入实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蓉漂人才”计划,探索建立重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鼓励高校深度面向企业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营造良好人才聚集氛围,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第三,产业驱动力。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不管是创新驱动、还是人才驱动,最终实现人才和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落脚点在产业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要通过内涵高水平生产力的产业体系来实现。因此,还需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的涵育载体。

产业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瞄准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大类产业,分类施策、重点发力:一是支柱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是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成都在支柱性产业发展中,要围绕把四川建设成为新时代战略大后方的要求,聚焦建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重要支撑地、国家先进制造完整产业链重要集聚地、国家重要物资和战略资源储备供应保障地等,立足本地实际,明确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锻长板、补短板,不断加大创新科技的应用,提升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新科技催生和运用的重要领域。成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要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重点围绕发展量子科技、6G通信、合成生物、超级高铁等战略型未来赛道,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三是未来产业是关系将来产业发展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成都要发挥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围绕若干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未来产业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成长计划,抢占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比如说,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方向,未来对我们生活、工作与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巨大的领域,就是未来产业聚焦的重点领域。

(作者:蒋永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文武,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成果。)

--> 2023-12-20 1 1 成都日报 c125303.html 1 成都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