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往今来,伟大的诗人和不朽的诗篇,共同构筑起一座座文学的丰碑。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结尾,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桂琳看来,影片想告诉人们,华丽的特效、精彩的台词、曲折的故事,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观众遗忘,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却具有恒久的魅力。“中国文学不仅有诗词,也有小说、戏剧、散文等其他体裁;不仅有数量庞大的文学作品,也有丰富的文人形象和文学故事。随着全媒介时代的到来,影视作品可以用更灵活的形式、更多样化的手段,传播严肃文学的魅力,让文学之美以更轻松活泼的方式走进大众。”
桂琳认为,文学之美,美在言为心声的真实,美在寄情于辞的畅达,更美在创造了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诗歌被称作‘文学桂冠上的宝石’,最能体现文学之美。相较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诗歌更注重情感表达,更能彰显诗人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读诗之人的情感共鸣。诗歌的语言表达还特别强调美感,古希腊人就将诗语称为‘长了翅膀的语言’,那些经过诗人精心锤炼的诗语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比如《长安三万里》中,将国人耳熟能详的48首唐诗名篇巧妙融入叙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由唐诗浸染的绚丽画卷。诗歌是这部作品的主角,让人们看到了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桂琳的讲述也充满诗意:《将进酒》《燕歌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长安三万里》中的几十首唐诗随着剧情的发展自然引出,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写就了盛唐的诗意与失意。当那一首首曼妙的唐诗从电影中“走出”,不仅激活了观众关于唐风诗韵的记忆,也为现代人叩开了一扇领略文学之美的大门。“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雄浑之美、“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之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纤秾之美、“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豪放之美……单纯的影像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诗的影像却带来关于美的想象,创造出穿越千年的壮丽诗境,这大概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桂琳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古典诗词之美,既美在意象意境,也美在韵律情感。为提升作品的美感,像《长安三万里》一样借用古典诗词元素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尾曲《菊花台》,歌词使用了“菊花残”“花落人断肠”“北风乱”“影子剪不断”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旋律则巧妙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晓畅和谐的韵律之美。由于古典诗词的美已经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审美之中,所以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音乐作品,融入古典诗词之美总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与陶醉。“不仅是古典诗词,现代诗作品同样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在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中,诗歌《打个响指吧》曾多次出现,与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密切配合。更可贵的是,它充分发挥了诗歌在情感上的感染力,既像剧情的预言,又如令人难忘的回响,大大提升了剧集的艺术品位和思想深度。《人世间》中的诗歌《北陀寺的风》,不仅构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一环,还丰富了人物形象,尤其是写出了人世间的沧桑与禅意,让剧集看起来颇有韵味。”
影视作品如何呈现文学之美?桂琳有自己的思考:既要将文学性有机融入影视作品,又要在将文学语言转化成视听语言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比如《长安三万里》在叙事上采取了一种让观众作为旁观者的内聚焦视角,相较于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高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陌生而又“普通”,从高适的视角展开叙事,能够展现出凡人姿态,传递出高适作为“普通人”的情绪,这样容易拉近观众与历史和剧情的距离。这种叙事视角十分精巧,《了不起的盖茨比》《肖申克的救赎》等文学佳作都采用了这样的叙事视角。“相较于文学,影视在再现具象事物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影视是更通俗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挖掘文学之美、呈现文学之美,需要文学与影视双向奔赴,以文学涵养影视创作,以影视带动文学传播。”
桂琳表示,在这方面,动画因为有更强的虚构能力和创造自由,在呈现文学之美方面具有优势。比如,《长安三万里》以动画来呈现诗歌意象就是成功的尝试。影片中,李白诗歌中充满想象力的时空穿梭和任意遨游,仅仅通过文字很难引起人的共鸣,但使用动画这种虚实相生的形式就把诗歌中的意境轻松呈现出来,从而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前几年出品的《中国古诗词动漫》也充分发挥了动画强大的虚构能力,将诗歌意象和历史故事结合起来,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中国奇谭》通过动画手段将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生动呈现在观众面前,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和中华美学精神。
桂琳还观察到一个可喜的趋势,在全媒介时代,为了扩大作品的影响力,也为了让作品中的文学之美得到广泛传播,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已开始有意识地将影视产品的衍生转化前置,在创作之初就考虑到影视艺术的特点,强化对影视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的运用。“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等作品,完全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它们在借鉴和整合不同文化资源上采取的是一种跨时空、跨媒介的拿来主义思路,通过脑洞大开的奇幻想象,将影视、动漫、游戏、文学等不同文化资源进行自由整合。正因如此,这些作品出版后迅速进行了影视化改编,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共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