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着眼点在“共”,着力点在“育”。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青白江区将学校教育视为家校共育的“主阵地”,将家庭教育看作家校共育的“大本营”, 析资源、寻方法、优内容,不断探索家校共育新路径,打造家校共育新样态,实现了“1+1>2”的育人成效。
组建家委会、创新家长会、开展课题研究锻造教师能力、开办父母课堂提升家长素养……如今在青白江各个学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校共育活动“花开遍地”,为学校和家庭搭建一座“连心桥”,教师和家长携手共绘“同心圆”,践行立德树人、促进五育并举。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新时期的家校关系更需要价值引领和持续建设。青白江将不断拓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校家社携手同行,让每个家庭和谐共生、让每名学生焕发光彩、让每个生命蓬勃向上。
青白江中学
撑起农村孩子的“诗与远方”
2022年,成都市青白江中学省级课题《“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研究》正式开题。学校通过教育科研“一池活水” 激荡家校共育“满园春色”,从而撑起农村孩子的“诗与远方”。
课题引领助力育人
通过增强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这正是该课题的主旨所在。为确保科研工作有序进行,学校校长、副校长亲自牵头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德育管理中心教师、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组成课题组成员,成员同时又担任语文、英语、生物、政治、化学等学科教学,形成“教科研训”一体化专业培养模式。
课题组认真阅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教程(义务教育版)》等相关政策、理论著作,汇总国内发达地区家校合作的优秀做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形成本课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模型的关键指标及评价点。
课题组通过行动研究、个案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制定出提升农村初中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具体策略,其严谨务实的研究历程、丰富详实的研究成果,为健全农村地区家校育人机制提供科学支撑。
以家为始 重在实践
本着“见微知著、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课题组在线学习上海师范大学家庭教育课程,同时选派教师王佳、张中平、韩颖参加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在线培训和正面管教培训并取得证书。三位教师将所掌握知识、技能与全校教师一起分享并化为实践,形成以家长学校为依托的“线下家庭教育”和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线上家庭教育” ,完善教师能力结构的同时也提升家长育儿观念。
“双减后孩子空闲时间增多,怎么帮助他合理安排?”一名初三学生家长听完学校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后主动上前“取经”。教师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和“润滑剂”,为缓解家庭因为“双减”带来的教育焦虑,课题组以家为始,策划了形式多样的家校实践活动:建立家教交流群、开通“吾同心语”公众号、制定各年级家教内容、研发课后服务课程……夯实农村家长对“双减”政策的定力,也让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
弥牟小学
架好家校沟通的“连心桥”
青白江区弥牟小学通过创新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组建家委会等形式,不断提高家庭、社会与学校合作的能效性,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家社共育体系,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找准需求保持互动
“高质量的陪伴不是时间长短,而在于父母和孩子用心度过的时光……”前不久,学校举行了一场以“陪伴”为主题的年级家长会。教师和家长围坐一起互学互鉴、畅所欲言,在平等、尊重、友好的氛围中完成高质量的家校沟通。找准家长需求、保持良性互动是开好家长会的关键,学校改变传统家长会“教师讲、家长听”被动模式,创新设计出“集中+分班”“沙龙+座谈”“体验+研讨”等多种形式,让他们主动“卷入”学校教育之中,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还邀请法治、交通、关工委、家教协会等专家作为主讲嘉宾,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开展家庭教育技能培训,引导家长用更科学的态度、更理性的情感去面对孩子成长。每学期,“家长学校” 借助“大众化+小群体”模式开展各类培训活动40余次,印发家庭教育指导类丛书1500余册,从“面”到“点”满足不同家长群体的教育需求,使“校家社”育人格局更加紧密、高效。
搭建平台 凝心聚力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怎么保护牙齿……”教室里上课的不是老师,而是一名从事牙医工作的家长,也是学校家委会成员之一。站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宏观视角,学校打破壁垒,开放融通,搭建起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家委会平台,采用民主推荐和自愿报名方式,邀请有时间有能力的热心家长加入。从文化建构的层面找到带动家庭教育的契合点,实现了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家委会严格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会议,落实自身职责,培训工作技能,努力架好家校沟通“连心桥”。在“班级教室我布置”“班级活动我策划”“班级纠纷我协调”“学校活动我参加”“家校沟通我来管” 等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能动作用,大家一起决策、一起学习、一起评价,勾勒出家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美好育人画面。
特殊教育学校
家校同心让成长更温暖
“系统、温暖、精准”是青白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的内涵品牌。为保障每一个特殊学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学校不断创新家校合作模式,通过专业优势提升家庭教育效能,助力孩子幸福成长。
服务精准指导分层
家校共育过程中,学校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三个组织协同合作、互相促进:领导小组制定相关制度,架构起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家长委员会积极参与学校膳食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家长学校正确把脉家长需求,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帮助每个家长。这种系统化的共育机制为特殊学生创设出更为温暖、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特殊儿童中家长离异、祖辈抚养的情况较多。学校建立了“集体+小组+个体”家庭教育分层指导模式。一是面向全体家长举行的专题讲座,通过坦诚开放的交流分享达成教育共识。二是按需分类的小组服务,比如针对新生和青春期孩子家长开展《让爱更有智慧》《特殊儿童性教育》等系列培训。三是根据特殊个体举行的团队研讨。部分无生活自理能力或有严重情绪、行为障碍的学生,召开由家长、校长、班主任、心理教师等参与的个案分析会,制定个别训练计划,精准服务每个家庭。
课程多元 活动暖心
接纳包容、理解尊重的文化氛围是家校共育的起点。学校主动引进残联、高校等社会资源,通过专题讲座、线上微课、个案研讨、资料发放、心理团辅等方式,为家长提供心理疏导与情感支持,树立教育自信。同时开发了“通识+特需”家长课程,包括法律政策解读、亲子沟通方法、康复训练技能、入学适应指导、社区融合教育等内容,促进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为丰富家校沟通形式,学校定期举行多彩家庭教育活动。快乐购物节、趣味运动会、校园开放日、班级联欢会……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家校互动增进了亲子和谐,也拓宽了德育途径。特别是寒暑假开展的“亲子绘本阅读”吸引了众多家长参与。学校将绘本阅读纳入课程体系,精心录制了40多节绘本讲读视频,形成教育资源包。教师专业指导、父母用心陪伴,不仅舒缓了家长情绪,更温暖了孩子成长。
陈茵/文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