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2月23日

《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出炉

成都大运会实现碳减排量3.2万吨

成都大运村

四个首次

■西部地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

■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本土碳普惠机制助力低碳观赛

■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实施观赛个人碳中和

■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二手循环服务

系统反映成都大运会作为绿色低碳办赛践行者、助推低碳生活倡导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参与者的措施及成效……12月22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解读《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闻通气会。

记者在会上获悉,《报告》2万余字,共分为六大部分、十个章节,包括绿色低碳实践典型成果、碳排放情况与碳抵消措施等内容。成都大运会通过新能源汽车使用、无纸化办公、办公租赁、减少塑料制品等措施产生碳减排量3.2万吨。

编制严

北京冬奥会专家团队严格审核

系统反映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的实践成果,向世界讲好绿色低碳的“成都故事”,这份《报告》如何诞生?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介绍,大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联合市生态环境局于今年3月启动《报告》编制工作。除了通过市场化机制招募第三方机构参与,“我们还多次组织专家团队赴各赛区、场馆以及大运村现场调研,向成都公交集团、国家电网成都供电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等有关单位挖掘绿色低碳亮点信息。”杨斌平表示,《报告》编制也得到了天府永兴实验室、成都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等机构院士专家团队的支持。

经过半年多的细致整理、反复审校、广泛意见征求、典型案例提炼,并通过北京冬奥会专家团队严格审核,《报告》最终得以形成。

覆盖广

围绕能源、场馆等五个方向

“我们对标冬奥会‘事前有计划、减排有措施、事后有交代’的低碳办赛管理经验,围绕‘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运营、低碳参与’五个方向,形成了一系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赛事侧联动城市侧的典型成果。”杨斌平介绍,《报告》说明了成都大运会的碳排放情况与碳抵消措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四川郎酒集团、成都环境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生动演绎碳中和“新风尚”,通过贡献国家核证自愿碳减排量、成都“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量等抵消产品中和全过程碳排放,圆满完成了赛事“碳中和”目标。

《报告》还系统论述了低碳实践遗产,成都大运会通过建立协同高效的低碳管理机制,赛事侧联动城市侧,形成了大型活动碳中和示范模式,注入了城市绿色转型新动能,加速了城市环境品质的有机更新,夯实了超大城市碳中和社会基础,生动演绎了“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的根本导向。

成果多

绿色低碳办赛取得“四个首次”

根据《报告》,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成果取得了“四个首次”的突出成绩,即西部地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本土碳普惠机制助力低碳观赛,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实施观赛个人碳中和,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二手循环服务。

据杨斌平介绍,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很多成绩均可量化——在低碳场馆方面,本届大运会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赛后场馆可持续利用率达到100%;在低碳能源方面,赛时期间清洁能源供应达到100%;在低碳交通方面,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50台本土造氢能源公交车运用到赛事保障;在低碳运营方面,大力实施“赛事”无废行动,蔬菜类食材本地化供应比例超过70%;在低碳参与方面,积极引导公众通过“碳惠天府”运营平台“低碳大运”专区践行低碳行为累计达到134万人次……

坚持“谋赛”与“谋城”相结合,成都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全力推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依林

本报资料图片

--> 2023-12-23 刘依林 《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出炉 1 1 成都日报 c125514.html 1 成都大运会实现碳减排量3.2万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