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全球产业竞争下,城市制造业如何突围?
12月23日,2023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大会在成都开幕。这场以“现代都市工业发展”为名的大会,旨在研讨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我国的制造业已经走到亟须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重要节点上时,弄清城市担负的使命发生了哪些变化、下一步要怎么做,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关乎城市的转型升级,更与新质生产力对发展新优势的全面塑造息息相关。
什么是都市工业?
按照一般理解,它是以都市特有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为依托,以都市工业园、楼宇为载体,在都市区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环境相协调的现代产业。转换成直观表达,就是让包括绿色先进制造业和信息、科技、商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进园上楼”,进而以“寸土”生“寸金”。
比如位于深圳的全至科技创新园,这是全国首个“工业上楼”项目,以近3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创造了约16.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2015年开园以来,累计孵化科技企业300多家,被誉为“土地成本攀升下的深圳工业突围样本”。
于成都而言,为什么要发展都市工业?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等重要指示。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决策部署,要“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
2022年,成都成为全国第1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第3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超大的城市体量、高速的发展节奏,比以往更加迫切地需要城市给出工业经济体量与产业空间需求之间矛盾的新解法。
助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凭借有限空间创造更多价值的向上逻辑,发展都市工业也是成都经济实现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落子之一。
要继续以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从大的方面看,都市工业不是简单的工业发展,它的核心理念是处理好工业与都市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工业空间载体、环境要求等系统发展的角度考虑;要在以人为本基础上推动产城融合,努力探索构建出现代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宜业、宜商、宜居共生的经济社会新形态,“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品牌才会愈加鲜亮;要以功能复合为路径释放产业的集聚势能,处理好不同产业间和产业内部协调发展的关系,以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串珠成链、集链成群;要以融合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活力动能,城市资源、产业资源、创新资源价值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最大化。
当前,成都已打造天府软件园、金牛现代都市工业港、新华之星AI大厦等20个都市工业重点点位,全市现代都市工业产业营收去年已突破9000亿元。紧抓都市工业发展的时与势,此次大会正式发布成都市都市工业产业地图,34个都市工业重大项目签约,覆盖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16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签约金额超过730亿元。面向未来,成都正在让更多的上下楼变为上下游、产业园成为产业链。
发展都市工业,要确保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尊重规律。打开“更上层楼”的想象力,培育“满园春色”的生态圈,成都将继续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