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年底,一群熟悉的“鹏”友回到成都越冬了。
目前,正是观赏冬候鸟的最佳时机。在全球9条主要的候鸟迁飞通道里,有4个经过我国境内,分别是西太平洋迁飞通道、东亚—澳大利亚迁飞通道、中亚—南亚迁飞通道和西亚—东非迁飞通道。其中,观测并记录下来的候鸟种类和数量约占全球的20%到25%。因此,在国内,你会有机会看到世界上约四分之一的候鸟。“而成都则刚好位于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南亚这2个迁飞通道的交汇地带。”市公园城市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到秋季,为了躲避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寒冷的冬天,大批候鸟会集群向南迁徙,其中一部分会留在我国境内的四川盆地,或者飞到更南边的云贵高原等地越冬。
那么,作为候鸟重要的迁徙“驿站”,成都有何特别之处?如今,每到秋冬季节,成都市内各大公园、滨水绿道,总能看到群鸟齐飞的壮观场面。根据成都平原越冬水鸟调查数据显示,去年秋冬季共记录水鸟89222只,为近年来新高。
成都的候鸟来源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从东北迁徙而来,包括俄罗斯以及我国东北地区的候鸟;有很小一部分是从西北迁徙而来,包括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和宁夏的候鸟,新疆地区的湿地水鸟也会汇入进来;剩下的一部分则是小范围内的垂直迁徙,冬天在成都平原这样低海拔的区域越冬,夏天则在成都平原附近的高山上繁殖。
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有许多可以“邂逅”候鸟的场所。在兴隆湖,生活着小天鹅、普通秋沙鸭、红胸秋沙鸭等鸟类;在青龙湖湿地公园,大麻鳽、灰头鹀等鸟儿在鸟岛盘旋……
候鸟的到来不仅取决于季节变化,更依赖可供栖息的生态环境。成都平原属于岷江流域,湿地和水资源丰富,城市中有众多适合冬候鸟栖居的环境。一组数据印证成都生态环境的变化——2016年成都鸟类为466种,2021年为516种,到了2023年,成都境内已累计观测记录到566种,占全国总数的39.17%。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随着公园城市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候鸟“打卡”各地湖泊、湿地,正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写照。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菲菲 市公园城市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