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明年经济工作九大重点任务的第一项。
科技动力点燃城市发展活力。当下,如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文澜智谷内,多项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科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园区内,现代化工厂、研究所林立,新型金属材料产业集群效应凸显……面对这道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答题”,成都市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奋进之姿,聚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建圈强链,促进老工业基地的“蝶变”新生。
2023年,“340科创园”建成投运1.2万平方米材料科创空间和4个中试平台,新增市级创新平台3个、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国家级“小巨人”1家)。建成华为(成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丰科生物等5家“数字工厂”……一组组跃动数据的背后,城市创新活力正源源不断注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之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的美好蓝图正焕新呈现。
以项目为抓手 产业圈链扩容增值
双碳背景下,谋局新能源赛道、抢占城市发展先机,成都火力全开。作为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战略中28条重点产业链之一,今年成都新能源商用车领域表现尤为抢眼。
重汽成商的智能化总装生产线上,不到五分钟,一辆新能源卡车就完成组装下线。作为成都市新能源产业链主企业,重汽成商已基本形成了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加工制造,再到整车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据悉,在其引领带动下,目前新能源商用车部件本地配套率升至40.55%、氢能源重卡关键部件本地配套达到100%,基本上实现了“成都造”本土化。“下一步我们计划牵头实施新能源商用车轻量化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参与智能网联、换电模式应用及智能物流牵引车应用。”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集珠成链,集链成群。发挥“链主”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牵引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实现圈链联动,助力“制造强市”建设。目前,成都市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建圈强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总投资223亿元的联东U谷等1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261.2亿元的高能碳纤维等7个项目提速增量,总投资238.95亿元的东风日产等10个项目建设竣工。
内涵式发展是对推动建圈强链的深度思考。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产业圈链扩容增值攻坚突破,在做大新材料集群、提升装备制造能级、力争新能源破局、推动新消费增效等方面加劲发力,推动功能区内涵式发展,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坚实支撑。”成都市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在做大材料集群方面,该功能区将支持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等重点企业延伸发展新应用产品,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思立可、恒瑾环保两个项目竣工。提升装备制造能级方面,鼓励企业参与清洁能源装备、低碳装备等细分领域行业标准制定和“首台套”研制,承接国家省市级“揭榜挂帅”项目。
打造新质生产力 数字科技创新驱动
近日,文澜智谷中试基地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该基地的“工业污水回用装置产业化”项目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这个曾经的老化工企业厂房如今已蜕变为青白江重要中试基地。8家企业在这里完成孵化,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近20项,转化率100%。
从“厂房”到“实验室”,老化工企业转型升级、蝶变新生映射出青白江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思路。
思路愈发清晰——青白江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提出,以功能为中心、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数字化,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中试产业基地,推动主导产业更加凸显、产业赋能更加有效,加快形成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目标更加明确——2027年初步建成以新材料、新消费、新能源、国际供应链、装备制造、都市开放农业为主的六大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和中试产业两大新兴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力、竞争力,高质量打造具有青白江特色的“6+2”现代化产业体系。
共识正在凝聚——把激活创新动力作为青白江深化改革开放的核心指向,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全链条出发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在推动科技现代化上取得更大突破。
蓝图正变为现实。2024年,力争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家(国家级小巨人2家),培育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6家……作为成都科创板块的重要版图,成都市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内,创新活力奔涌澎湃,未来可期。
成都市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