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冬日里的成都,持续迸发着澎湃的城市活力——
12月6日,锦江区与都江堰市签订结对联动合作协议,将协同推进5大核心产业发展;14日,四川天府新区与邛崃市共同宣布,两地12所医疗卫生机构和32所学校将开展结对共建;24日,在前期招商谈判基础上,成华区投促局与蒲江县商务和物流局决定深度联手,一起“拿下”一家来自深圳的生物医药企业……
一边是一三圈层区域结对联动动作频频,一边是更多的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
在成都12345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上,企业和创业者的问询与有关部门的回复随时都在更新,最新的两则是——简阳一家企业申报引领性企业的问题得到解决,新都一位创业者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有了进展。12345亲清在线启动近一年来,成都平均每小时诞生经营主体70户。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47.8万户。
今年以来,成都深入探索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智慧蓉城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一股强劲动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关注的工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超大城市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夯实城市发展的“硬实力”——贯彻落实省委提升成都极核发展能级的要求,成都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发挥大城市优势和大农村潜力,推动跨区域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优化城市发展的“软环境”——成都加快推进智慧蓉城与“微网实格”融合运行,完善“立体感知—及时预警—快速处置”工作闭环,持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精细治理水平和企业市民体验……
以善“治”之笔,绘出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发展的公园城市之美,在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中,奋力谱写属于成都的灿烂篇章。
优环境
以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动力活力
地区生产总值16114.3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同比增长6.7%,增长速度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这是成都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在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低迷的当下,这份成绩单尤为来之不易。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成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四川天府新区、青羊区和新都区共同签署《共建天府动力源重点片区合作协议》,成都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建设火热……聚焦城市功能体系,布局产业创新平台、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全市24个首批重点片区高标准加快建设。
专注高端制造的福能全国总部及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启动,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通威太阳能光伏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壮大城市制造业,成都8个产业生态圈28条重点产业链正加快“建圈强链”。
可喜的“成绩单”,源自成都对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今年农历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成都便召开12345亲清在线启动暨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决心优化服务完善治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以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公园城市动力活力。
加快建设智慧蓉城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据资源“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成都蓉易办等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00%“最多跑一次”、90%以上“可全程网办”和“一窗受理”;2023年以来,12345热线平台受理群众及企业诉求520余万件,服务满意率均超90%以上。
前三季度,全行业用电量增长10.4%,新登记市场主体47.8万户,净增涉税市场主体增长95.6%,税电指数连续保持在106以上。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前几天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作为超大城市,成都人口众多、市场活跃、经济繁荣,加快构建“智慧蓉城”治理新机制,正是成都“稳中求进”“推动增长”的重要途径。
促融合
以城乡融合发展共促“1+1>2”
“成华与蒲江融合发展,资源要素互补,让我们看到了新的投资契机。”近期,为了将深圳一家合成生物药赛道的“潜力股”企业吸引到成都,成华区联系蒲江县,按照“前店后厂”的模式进行合作。“前店”为“总部”,位于成华区,“后厂”为生产基地,位于蒲江县。
这样的合作模式对两地来说是双赢,也是成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围绕规划、功能、产业、人才、文化、创新、治理七个涉及城乡发展资源要素统筹等方面的内容,成都加快探索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通过联动发展、资源整合,既可以缩小各圈层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也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促进城市能级提升,增强发展后劲,把成都这个蛋糕做大。”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联动发展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拉长板、补短板,互相成就,互相赋能,实现“1+1>2”的效果。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
今年以来,成都强化顶层设计,做好全域规划,促进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乡村“五大振兴”深入实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和“十大行动”,计划每年新增培育50个先行村、提升50个重点村,连片成面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带。目前,成都行政村(社区)光纤通达率10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4.4%,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95.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惠民生
以答好“百姓之问”绘就幸福底色
“原先的老百姓居住得远吗?搬迁改造意愿强吗?”12月13日,市民观察团走进邛崃市文脉坊,实地探访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实施情况。得知当地在改造中一方面延续空间肌理,一方面甄选遗产遗迹和古树名木,为居民带来艺术表达、文化展示等空间服务,观察团成员表示认可。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成都通过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回答在超大城市如何让人民更幸福的“百姓之问”。
上个月,成都在“2023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深化提质之年,将市民建议转化为教育、医疗卫生、全龄友好社会营建等十大重点领域共30类民生事项、533个具体项目,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加分项”。
这个月,2023年“人民阅卷·十大市民点赞项目”出炉,都江堰市“千年古堰”水源治理守护成都市民饮用水安全、“菜市书屋”惠民阅读空间等10个项目当选,一项项具体的民生工程真正做到了群众心坎上。更多的项目跃进了群众可感知的日常——完成棚户区改造3062个、城中村改造2482户;新增新能源汽车17万辆,新建充电桩3.9万个,建成绿道654公里,新改建“回家的路”815条;打通市域“断头路”24条,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600公里……
向幸福,再出发。12月5日,成都再次向市民发出公开信,征集2024年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点领域项目,计划根据市民意见梳理完善2024年重点领域民生项目清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白洋 刘飞 刘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