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就是新年了。在2024年到来之际,用一场音乐会叩响新一年的乐章,是不少人迎接新年的方式之一。昨晚,2024成都新年音乐会奏响万千气象,始于1996年的新年音乐会早已是成都辞旧迎新最具标志性的文化活动之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新年音乐会在我国已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新年前后,有100多个城市举办各种类型的新年音乐会。
我们为什么会在新年去听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宗权认为,如果站在一个国家或者文化共同体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国的新年音乐会大致具有四个特征:“传播公共性”“承续节庆性”“文化精华性”和“民族特异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新年音乐会展示的总是人类文明、优雅的侧面,轻松、热烈、欢快、喜庆几乎是所有新年音乐会的共同特点,这也满足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其审美意蕴、艺术价值和仪式感,呼应了哲学家席勒所说的‘振奋性的美是一种需要’。”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吴涵教授进一步认为,新年音乐会已经从单纯的文艺演出发展成一种艺术符号、文化品牌,欣赏新年音乐会也逐渐成为国人的一种新年俗。
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新年音乐会这种以管弦交响乐演奏来迎接新年的形式诞生于欧洲,始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1847年12月31日,一场音乐会正在维也纳郊外一个露天舞台举行。当时莱比锡一家报纸描述道:“指挥是一个卷发、肤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向上翘,给人一种富有天才的印象。他举起小提琴,随着琴头的摇动,明快流畅的音乐便从一个规模虽小但素质很高的乐队中飘荡出来。”这个指挥便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一个半世纪前的这场音乐会,就是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起源。1939年12月31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内举办了首届“新年音乐会”,迄今为止,在施特劳斯家族华尔兹、波尔卡和进行曲轻盈而富有活力的节奏中,开始新的一年,成为当地的一个传统,并逐渐被世界各地借鉴,成为庆祝新年的重要方式。
1987年,中央电视台首次转播指挥大师卡拉扬执棒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并在转播时对乐曲的内容、时代背景以及奥地利的风土人情进行介绍,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创办于1993年的广州新年音乐会、创办于1996年的北京新年音乐会和成都新年音乐会,是我国比较早的新年音乐会品牌,现已分别成为所在城市的重要文化名片。时至今日,聆听新年音乐会是全年的社会音乐活动中最令人期待的“冬季限定”,也是乐迷们不可或缺的仪式感之一。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李月晴注意到一个新趋势,最近几年,国内外新年音乐会的市场也“卷”起来了,曲目策划、音乐家阵容备受观众的关注,以2023年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为例,节目单上不包括返场加演的15首乐曲中,有13首是首奏。“过去一百多年,新年音乐会一直被看作是古典音乐界的标志性仪式,是人们了解欣赏古典音乐的重要窗口,还是各大乐团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舞台。施特劳斯、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音乐大师的作品集中呈现,交响曲、管弦乐、协奏曲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轮番上演。以国内为例,近年来,虽然各地的新年音乐会在保留曲目选择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施特劳斯现象’,但新增曲目也日渐多元化。这些曲目不仅体现了大众的审美趣味,也反映了音乐界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向。”
可以看到,新元素、新题材和流行音乐的加入,让新年音乐会新意频出。今年,《活在爱里面!》金承志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新年音乐会已是第四个年头,毕竟有什么比《活爱》这样一首“舞曲”更具备过新年的仪式感呢?还有这样一场高雅而不高冷、古典而不传统的音乐派对,它让人想起每年夏天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行的BBC逍遥音乐节,在能容纳5000人的现场,观众可以像看球赛一样看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不用太在乎观演礼仪,自由自在地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这就是郎朗、林大叶、石倚洁领衔的《与大师携手未来新年交响音乐会》。上个月,郎朗刚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带来了两场音乐会,现场因这位古典巨星沸腾。有人问了郎朗一个问题:未来20年,还会有年轻人对古典音乐感兴趣吗?郎朗说,这些年,他目睹了许多古典音乐会的震撼、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痴迷、古典音乐作品的长效和古典音乐节的繁荣。“随着时代的演变,古典音乐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呈现比较单一的格局。这些年来,古典音乐教育更加普及,古典音乐会更加‘流行’,上座率不断提高,许多重要城市都兴建了新型大剧院、音乐厅,几乎各省都有自己的交响乐团,听古典音乐会不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慢慢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需求,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越来越有中国味道
新年音乐会作为舶来品,在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味道越来越浓,时间也从元旦持续到春节。吴涵教授表示,更大的变化表现在曲目选择上。“演出曲目此前几乎照搬,清一色的施特劳斯、贝多芬、莫扎特等。如今,当欣赏新年音乐会成为国人的新年俗,各地新年音乐会的曲目则日益本土化、地域化,不仅有西方古典音乐,还有大量民族民间音乐。”
以成都的新年音乐会演出市场为例,就有《天姿国乐·春江花月夜》2024国潮新年音乐会、《二十四伎乐戏剧国风音乐会〈唐·宫乐宴〉2024新年版》等相继上演。从六月盛夏到岁末冬寒,成都出品的《唐·宫乐宴》走过了全国20来个城市,场场爆满。单是本月25日晚在上海的演出,已经是第三次登陆沪上,每一场音乐会,“就像是一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大联欢,我们和观众的双向奔赴。”二十四伎乐主理人吴彦霖表示。
自从2020年接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以来,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内心一直有个声音:“维也纳有新年音乐会,为什么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新年音乐会?民乐根植于我国文化的肥沃土壤,随着民乐逐渐被大众了解、喜爱,我们可以越来越多地在重要场合演奏民乐,用本民族的音乐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传递中华民族文化。”于是,国家大剧院与吴玉霞一拍即合,2021年首次推出了“国韵悠长——中国民族管弦乐新年音乐会”。这场被誉为民乐界超一线演奏家“顶峰相见”的音乐会,本月23日又如约而至,星光璀璨。指挥家张列执棒,会聚了古琴演奏家龚一、二胡演奏家于红梅、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阮咸演奏家冯满天、唢呐演奏家牛建党、青年打击乐演奏家尹飞等老中青三代民乐人,在悠长的国韵中,观众听见海纳百川的融贯之美及包容并蓄的民族气概。
25年前的除夕,从金色大厅里飞出的第一支经典,不是惯常的施特劳斯圆舞曲,而是李焕之的《春节序曲》。1998年1月27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指挥家陈燮阳率中央民族乐团第一次奏响了中国民族音乐。如今,在这座音乐厅里,每年春节期间上演“中国新年音乐会”已成常态,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看来,民乐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作为民乐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民乐,一定要有所创新。我们不仅要把这份具有时代特色、时代印记的中国民乐传递给中国观众,更要传递给全世界观众。”
新年音乐会,传达着全世界的人们对文明、欢愉、向上与和平的期待。2024即将来临,前路总有未知,幸有乐声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