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正在成为产业带卖家今年讨论最多的话题。”成都圣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青勇波如是说。最近这几年,圣恩公司以和海外企业合作的形式,通过跨境电商拓展了直接面向海外C端消费者的业务,并且打爆了“四川香辣酱”等多款产品。要跳出制造看制造,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既是企业的资产配置理念,也是企业转型突破口。”
不只圣恩生物,眼下,越来越多产业带企业借助跨境电商,抓住出海机遇,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全球业务布局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传统外贸业务之外,跨境电商是我们第二增长曲线。”“能获取一手用户信息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进步。”“走向全球市场的过程中,我们终于有了话语权和自主权。”……这些声音都反映着产业带企业布局跨境电商的真实体感。企业的反馈也很快传递到了市场:1-11月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规模为1049.5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成都跨境电商实现966.3亿元,同比增长超10%。
产业带出海“换轨”
打开新的增量空间
诞生于1994年的四川鸿昌塑胶工业有限公司,在清洁工具、垃圾袋等产品研发和生产领域颇具影响,其产品种类已超过2000种,更是拥有200余项专利,每年仍持续研发新产品以贴近市场需求。四川鸿昌塑胶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祯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我们很早就开始涉足国外业务、布局海外市场,展会是我们推广产品、拓展市场和寻找合作伙伴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今,跨境电商正持续带来改变。从厨房清洁到居家日用、一次性用品等,鸿昌塑胶的各种小商品依托跨境电商这座连通国内外的桥梁,正持续触达大市场、热销全世界。
作为当下发展速度快、体量大、后劲足的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正逐步崭露锋芒,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商品选择。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跨境电商占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比重从2015年的1%增长到2022年的5%。今年前三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同期货物贸易进出口比重的5.5%。
一头是优质产业寻求破界出圈,一头是外贸发展新兴业态迎来发展热潮,“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的强强联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做跨境电商,既是对新模式的尝试,也是一场主动求变。”在曾祯庆看来,通过跨境电商、跨境直播等方式,海外客户能够快速、直观地了解产品情况和企业生产能力,“我更愿意表达为顾客采购渠道更多元化,尽管入局前,由于对新规则和玩法等熟悉程度不够,内心免不了一番挣扎,但我自己也坚信,这是必须要踏出的一步。”
跨境电商的加速成长,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多机遇,而企业也要在不断的开拓中去变化、去适应、去提升。曾祯庆告诉记者,他们的优势在于对欧美、日本等国家地区外贸业务有着长期的经验和稳定的客户群体,并且产品品质和交货期等方面也沉淀了较好的口碑和影响。“我们将继续加强产品研发和品质控制,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积极拓展新市场和客户,我们还将加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以“软服务”提升跨境电商“硬实力”
助企业抓机遇抢先机
外贸企业如何抢占先机,将决定着其能否在新的外贸生态中更加游刃有余。
“不到三年时间,我们就将出口业务从几十万元,做大到如今的几千万元。但最大改变是跨境电商这一新业态正在不断渗透,带给我们更大的动能——它让我们通过比传统渠道更加快速的方式,与国外知名,甚至是世界500强食品企业、零售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也正是与这些跨国公司的合作,倒逼我们不断去提升自身实力,促进了企业更加规范和快速地发展。”青勇波在接受采访时说。
作为一家专业的复合调味料柔性定制服务商,集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成都圣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较早“出海”的川调产业带企业之一,对于“跨境电商+产业带”,他们颇有心得。
“作为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我们对于跨境电商有着天然优势,无论是研发优势、管理体系抑或是团队搭建。”截至目前,公司产品销售到了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等在内的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青勇波说,“目前单是美国,公司生产的四川香辣酱已经进入了沃尔玛、开士客、Target、Whole Food等超过3000家主流商超和门店。”
“产业带集中了优质的供应链,从规模、分类和基础设施来看,许多产业带都具备发展跨境电商的潜力和优势。‘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是新业态和优质供应链的有力结合。”在成都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负责人看来,成都借力跨境电商的企业越来越多,无论是产业活力还是企业跨境出海的意向,都比想象中更强。
为了更好地抓住跨境电商发展新机遇,更深入了解跨境电商领域的前沿规则,用好规则,做好合规,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跨境电商模式,成都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所带来的“服务”在记者与青勇波的对话中被再三提及。
对于跨境电商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产业带与跨境电商“1+1>2”的制胜秘诀。今年以来,成都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聚焦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深入五金机电产业带、汽配产业带、机械制造产业带、新能源产业带、文化创意产业带等优势产业带,共开展产业出海培育活动12场,实地走访外贸企业80余家,更是促成108家传统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开展业务或完成跨境业务备案,其中7家企业已获取实质性海外订单。
据悉,通过前一阶段市、区共建共享,成都数据集团下属成都信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成都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备,产业集聚带动效应初显,并形成了跨境电商产业地标和城市产业名片的良好效应。“截至目前,累计入驻近百家企业和机构,省内500余家本土优势产业企业直接依托中心的服务资源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上述负责人称,中心目前正在加快第二阶段建设运营,持续引导产业主体集聚,重点吸引产业龙头、链主企业在蓉落地发展,进一步完善成都跨境电商全产业链和生态圈。
用好政策“暖流”和市场潜力
持续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固步自封会被时代淘汰,求新求变是企业扩大外贸的根本。很显然,将跨境电商业务与产业带的发展相结合,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同样暗含了产业升级的密码。作为新业态,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跨境电商对于产业带而言,不仅是开拓更广泛的销售渠道、更多元的业务模式,更重要的是帮助这些传统外贸企业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跨越式升级。
“发展探索跨境电商,将成为企业实现业务快速增长的重要发力点。”青勇波认为,作为最早一批探索跨境电商业务的川调企业,在国外市场研究、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也期待将这些分享给产业中的伙伴,进而促进四川调味品跨境电商业务发展,“‘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更多川调企业走出去,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川菜、川味、川调走向世界。”
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从研究蓄势到勇立潮头,短短几年成都就破解了内陆城市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困局、后来居上,究其根本,跨境电商迅猛的发展势头,借助了政策的“东风”。尤其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推动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更是接连落地。
如今年商务部出台《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鼓励各地方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又比如年初,成都市商务局就出台《2023年“成都造”产业出海系列活动方案》,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国际化、标准化发展,塑造一批“成都造”国际品牌、推动一批“成都造”产业出海;市政府办公厅2月印发《成都市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商务局4月印发《成都市推动外贸转型发展支持政策》……
12月27日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聚焦七个“更加突出、更高水平”,对2024年成都经济工作七大方面的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更加突出区域协同和对外开放,更高水平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更是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有业内人士表示,跨境电商与产业带融合,是新业态和优质供应链的结合,双方共同发力能发挥出更强的外贸动能,而外贸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活力充沛、形态多样,也折射出城市外贸转型升级的突出成效,凸显出对外开放的蓬勃生机、动能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