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12月29日

双流:助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位于双流区的大科学装置中国环流三号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明年经济工作九大重点任务的第一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四川省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关键增量”,正朝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标奋勇前行;成都市立足市情实际,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战略部署和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双流区充分发挥科教大区优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助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品质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征程中,双流目标坚定,脚步铿锵!

A.发挥科教大区优势 掘金创新蓝海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双流区为什么能?为什么要?

一个案例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位于双流区的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人造太阳”实验室,一座高约3层楼,全身布满金属零件、管线的装置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托卡马克装置的等比例缩小模型。

就在不久前,该装置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利用可控核聚变反应,可以获得源源不绝的清洁能源!”科研人员介绍,要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反应,条件非常苛刻,比如等离子体的离子温度需要达到1亿摄氏度以上,而中国环流三号正是这类全球顶尖的试验装置。

除了中国环流三号,在此之前双流区已建设中国环流二号,加上在建的红外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双流区已拥有大科学装置3个,其创新资源的丰富可见一斑。

数据显示,双流区拥有包括四川大学在内的6所中国一流高校院所,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在内的13家科研院所、15万创新人才,本科及以上大学生12万余人。

创新载体同样丰富——双流区拥有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产业园等2个产业园;电子科大成都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信大成都研究院、武汉大学西南研究院等5家研究院。此外,双流区还拥有2个国家级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入驻初创企业400余家。截至目前,双流区已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239个(其中国家级35个,省级107个,市级97个)。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势所趋、全局所系、现实所需。”在双流区委看来,当前全省全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在推进传统产业由大到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过程中,亟需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都要向科技要答案。

作为科教大区、人才大区,双流区拥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广阔蓝海,必须要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抢占主动,充分发挥科教大区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动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品质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征程上领跑高质量发展。

B.以科技创新 引领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在双流区的推动下,众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平台在双流落地。

11月30日,通威太阳能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在双流区开工。该中心为“电池片+组件”研发中心,主要开展新型电池和组件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中试,致力于在硬件条件、研发团队、研发成果、研发示范等方面,为下一代高效电池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专利储备。中心旨在打造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企业防风险、找方向、定位市场、引领研发方向的重要引擎,建设一个技术水平强劲的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流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正以科技创新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辖区企业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在经历千万次失败、改进后,终于打破国际垄断生产出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钇[^90Y]炭微球注射液,打破了国内钇[^90Y]核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局面;成都欧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中空纤维膜打破了同类血液透析产品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双流区,这样的创新型企业还有很多,如

获批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森泰英格(成都)数控刀具股份有限公司,主打的多款高端产品打破国外垄断,被认定“国际先进”……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双流区高新技术企业从173家增长到454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874.4亿元增长到1614.85亿元;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08家,“四上”企业研发投入从8.33亿元增长到21.3亿元。截至目前,双流区已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目前双流区电子信息、航空经济、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动能澎湃。

以科技创新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为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做好要素保障,是双流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探索。

在辖区川开电气,厂区利用屋顶空间铺设光伏系统,装机量达1720千瓦,同时结合电池储能系统,实现夜间谷电利用率29%、光伏就地消纳率97%、可再生能源消耗率25%;在云华新村,联合供电公司搭建社区“智能数字化大脑”,构建柔性电网为枢纽平台;华体科技建设“储充一体”智慧路灯,实现路灯照明、电力返送、充电等复合功能,试运行以来累计为片区输送电量约4800千瓦时……

下一步,双流区还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探索虚拟电厂建设模式,实现可调节资源的分区分类分层管理,进一步强化电力保供能力。

C.筑牢创新生态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放眼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研究范式相互渗透,学科发展不断融合,谁能够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双流区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关键增量”,加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断筑牢创新生态。

为协同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双流区创新组织机制,在全市率先组建科技创新工作专班。区新科局联合专班常态化走访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定期召开“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联席会议”,持续增强“校院地”合作共识;组织“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等供需对接活动,动态发布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两张清单”;组织相关投资机构、企业开展科技成果项目路演活动,以政府主导、市场化的逻辑甄别项目,提升项目转化效率。

特别的是,双流区依托专业力量建设双流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中心,构建开放化、平台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政策链和服务链,从供给、需求、服务三端发力,致力建设独具双流特色的技术要素市场,完善本地科技成果转化生态。

此外,双流区还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由区财政出资1亿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主要面向双流区主导产业领域开展投资,重点扶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的科技成果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并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进行投资扶持,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目前,已遴选三大领域共计150个项目入库,其中19个项目作为重点跟进项目,2个项目已签订投资协议。

为加强院地协同联动,2023年6月以来,双流积极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沟通对接,拟发挥其“药引子”作用,合作共建中核核能产业园,为全市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双流方案。该项目包括建设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生产制造中心及研发设计中心,打造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一体化研发设计基地、国家科研配套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链协同基地,助力我国核电高质量发展。

12月28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新型产业学院在双流正式揭牌,进一步形成创新在高校、转化在双流、应用在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闭环。

2023年双流区新增科技创新平台8个。“作为全区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行业主管部门,我们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建好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双流区新科局负责人表示,2024年,新科局将加强与核动力研究院深化合作,推进同位素及药物国家级工程中心建设,在核应用、核医药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打造核产业技术研发创新高地;支持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川开电气有限公司等创新龙头企业参与申报成都市揭榜挂帅项目,申报国家、省(市)创新研发技术4项以上,2024年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项以上。供图双流区

--> 2023-12-29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1 1 成都日报 c125858.html 1 双流:助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