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光阴似箭,一年又将过去。如同我们期盼新年,在成都数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庄稼也“盼望”着又一年的破土迎春,迎接又一年的好光景。
民以食为天,仓廪实则天下安。自古富庶的成都平原,有着“沃野千里”的得天独厚,也紧攥“水旱从人”的智慧。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筑牢粮食安全基石,成都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共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协同提升城乡经济发展水平。
又到年终岁末,让我们一起走进成都城乡各地,品味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下成都人的“三餐四季”。
市民吴女士最近心情不错,她在天府绿道小程序上抢的5斤大米,前几天寄到了家里。“大米的质量不错,颗粒饱满,色泽也很均匀。”更令她欢喜的是,这是产自环城生态区的粮食,“我上班每天都要路过绕城高速,很有意义。”
这些大米,来自今年环城生态区6万余亩总面积的秋收。时值岁末,“庆丰收”的喜庆呼应着春夏的耕耘延续至今,向绕城高速两侧蔓延,越过公园、绿道、写字楼和骑行的市民,丰富着成都人佳肴满目的餐桌,也装点了城市里的田园风光、家门口的都市农业。
年关在即腊味浓,城乡丰收又一年。从有景又有田的环城生态区,延展至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人们正凭着科技和智慧,赋能一亩亩土地、一粒粒粮食和种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千年故事,正跨越城镇和乡村的边界,在成都人的一日三餐中不断续写……
藏粮于地
今年新建33万亩高标准农田
要回答“在哪里种粮”,成都的答案不会单一。城市到乡野,新画卷正在绘制。平地机和挖掘机互相配合,施工车辆来回穿梭,一块块整齐标准的大田、一条条笔直的灌排渠道逐步呈现……12月正值秋收后的农闲黄金期,温江、新津等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酣。
“高标准农田是成都藏粮于地的‘成名曲’。”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按照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生态友好、稳产高产的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今年全市新建33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已经全面完工,至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8.77万亩,“一带十园百片”粮油产业园区高标准农田覆盖已达90%以上。
在成都,粮田变“良”田。向着明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70万亩以上,产量230万吨以上,蔬菜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的目标,成都持续向前。
育粮于技
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达3万人
高水平打造“天府粮仓”成都片区,还得育粮于技,也就是“谁来种粮”的问题。在成都,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各种科技手段、机械装备为种粮插上“翅膀”。“90后”女孩王伶俐就是这样一位农业职业经理人,返乡种粮8年的她管理着近4000亩高标准农田,这是其父辈所无法想象的。
近年,随着《成都市农业科技英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成都市深化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等政策支持,像王伶俐这样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多。目前,全市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达3万人,2025年将培育打造一支以5万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为引领、拥有40万人以上规模的高素质农民人才方阵。
不久前,成都又提出要着力锻造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成都农匠”,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做优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增粮于种
持续做强现代种业产业链
“实现单季亩产1251.5公斤,创下超级稻单季亩产的世界纪录!”——前不久,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的德昌基地传来喜讯。
作为中国首批5个国家级种业园之一、西南唯一的国家级农作物种业园区,天府现代种业园集科技研发、双创孵化、博览交易等功能于一体,搭建了“一库一院五中心”重大种业研发平台。
攻关种业芯片,成都持续做强现代种业产业链,正加快构建种业发展格局,2025年将力争种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加快建设成为全国现代种业高地。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在成都388.77万亩的高标准农田上,建良田、育良才、选良种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成都人的一日三餐里,蕴藏着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更见证着新时代城乡融合的大美图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