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1月03日

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整体成势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专门强调,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把乡村建设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省委、市委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相继召开全会和现场推进会,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系统安排。推动各项部署落地见效,必须对标先进学经验、比学赶超谋发展,紧紧围绕“人居环境优、产业活力强、文明风尚兴、共富基础好”目标,深入实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和“十大行动”,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整体成势。

突出规划引领

统筹抓点、连线、扩面

规划是统筹推动乡村建设的“纲”。近年来,成都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完成51个镇级片区规划、250个村级片区规划编制,在17个重点片区遴选50个先行村、50个重点村集中连片培育,初步形成重点村全面补短、一般村整体提升、先行村引领示范的连片发展图景。下一步要注重规划设计,加快编制重点片区规划,推动先行村、重点村“多规合一”实用性规划应编尽编,协同做好城乡融合总体规划、技术规范和设计导则编制,高标准开展山水田园环境、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的详细设计,努力做出精品、打造亮点。注重差异特色,围绕体现区域特色、阶段特征和乡土味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不简单“向城市看齐”、不照搬城市建设模式,不搞千村一面、整齐划一,保留乡风乡韵、乡景乡味,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多元路径,努力做优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注重示范带动,深入实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制定分类建设标准和专项支持政策,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设先行村150个以上、整治重点村150个以上,成功创建一批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和省级示范村,带动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注重连片推进,加快建设5条乡村振兴示范走廊、若干个城乡融合发展单元、17个和美乡村重点支持片区,规划建设23条美丽乡村特色风貌精品线路,串联先行村、重点村和旅游景区、川西林盘、田园湿地等重要节点,连片成面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带,加快形成“点线面”共同发展格局。

突出品牌特色

统筹颜质、气质、品质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成都坚持生态打底、风貌塑形、文化铸魂、功能强基,推动乡村功能品质持续提升,涌现出郫都战旗村、崇州竹艺村等一批先行示范村,《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2022)》中成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评分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3位。下一步要筑牢自然生态之基。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成果,常态化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黑臭水体动态清零、面源污染源头管控,加快绘就田园相融、蓝绿交织的生态画卷。呈现整体风貌之美。挖掘提炼川西民居风格特征,编制完善农房通用设计导则,加快建设现代宜居农房,深入实施川西林盘规划设计、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壮美秀丽景色。呈现人文内涵之韵。保护和传承好乡村文脉,强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加快建设一批蜀锦蜀绣、川剧艺术等乡村非遗传习所和传统工艺聚集区,用更富创意的方式讲好乡村故事、留住乡村文脉,唤起人们对前庭后院、瓜果飘香、柳扬蛙鸣、炊烟缭绕的乡愁记忆。提升生活服务之品。有序推进乡村道路、排水管网、5G信息网络、新能源充换电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统筹解决好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集中布局公共服务综合体和嵌入式服务设施,差异化打造乡村15分钟便民服务圈,努力实现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突出富民强村

统筹产业、创业、就业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近年来,成都牢固树立“经营乡村”理念,持续做优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完善“4+6”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培育4个百亿级保供产业集群,预计全年休闲农业营收430亿元,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农业人才68人,乡村专业化运营团队61支,全市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达2.4万人。下一步要千方百计壮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现代都市农业建圈强链,积极推动三次产业资源跨界配置和多业态融合发展,全域推进“一带十五园百片”建设,加快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提升工程,鼓励乡村发展小而精工业和小而美商业,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创建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千方百计鼓励创新创业,建设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打造一批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创新孵化载体,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支持返乡入乡创业,鼓励乡村能人在乡创业,让乡村真正成为创新沃土、创业热土、创客乐土。千方百计促进充分就业,学习运用浙江培育强村公司、实施片区组团、打造共富工坊等新模式,支持有条件的村组建强村公司,鼓励多村合作、整镇组团、跨镇抱团发展,健全集体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运营机制,研究制定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奖励政策,着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突出高效治理

统筹众治、智治、善治

乡村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成都顺应超大城市发展趋势,坚持治标与治本、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着眼秩序与活力、发展与安全相兼顾,统筹构建“智慧蓉城+微网实格”两大平台,推动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11个区(市)县、17个镇(街道)、47个村(社区)获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界牌村等4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下一步要在“乡村众治”上聚合力,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探索推动“微网实格”基层治理新模式向农村延伸,推进乡村网格与行政村、村民小组一体架构,合理设置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生产企业等重点区域专属网格,创新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在“乡村数治”上提效能。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依托镇(街道)智慧蓉城运行中心,丰富完善城乡场景建设规划、管理、推广,促进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核心业务应用覆盖所属行政村,让乡村治理更聪明、更便捷、更高效。在“乡村善治”上强保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化诉源治理机制和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加快完善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深化平安乡村建设。

突出多元聚力

统筹政府、市场、群众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必须加强统筹协同,拿出创新举措,最大限度汇聚各方力量。下一步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加快构建逐级传导、刚性执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动态调配政策取向、工作方向、要素投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深化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参与,尽快把“规划图”变为“实物量”。用好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建立国资国企主导、国际先进专业企业参与、投融资规建管一体化的片区开发模式。遵循商业化逻辑,定期发布机会清单,以重大项目集群建设为抓手加大项目包装策划,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精准对接乡村需求,积极投身“百企兴百村”等行动,探索形成兼顾公共性和经济性的市场化投资建设模式,让民间资本进得来、留得下,使市场主体能赚钱、有受益。用好群众“勤劳之手”,把政府想做的与农民想要的结合起来,尊重农民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乡村建设、管理,广泛动员组织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吸引集聚更多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代表的各领域人才,不断激发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课题组成员: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

--> 2024-01-03 1 1 成都日报 c126113.html 1 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整体成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