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10多台胃肠镜检查。”1月3日,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专家杨梅的带领下,邛崃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刘小英,又投入到这一天紧张的工作中。
邛崃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在原羊安镇中心卫生院基础上,本是一所乡镇医院,在托管给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后,过去要到邛崃市人民医院甚至成都市的“大医院”才能做的胃肠镜检查,如今在“乡镇医院”就能进行,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成为现实。
专家“传帮带”
好技术送到家门口
依托专家支援,引领学科建设、带动团队发展,为科室发展从“输血”变“造血”打下坚实基础
走进邛崃市第二人民医院,窗明几净、宽敞温馨。内镜室外,人们正有序等候检查。他们大多来自邛崃羊安镇及周边乡镇。固驿镇居民冯科(化名)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因腹痛前往成都市内一家综合医院进行胃肠镜检查时发现有结肠息肉,医生嘱咐他至少每半年到医院检查一次。但是,从邛崃往返成都至少需要4小时。最近听说邛崃二院可以做肠镜,他高兴极了,“这么好的医疗条件送到家门口,我可以定期来医院检查治疗了。”冯科说。
内镜室内,来自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消化内科专家杨梅正忙碌地工作着。自2022年起到邛崃二院常驻支援,杨梅每周3天在邛崃二院开展出诊、代教、业务帮扶等工作。两年来,杨梅先后收了两位徒弟,刘小英就是其中之一。“从清洗器械了解结构、功能开始,到全程观摩杨老师操作器械、接受老师手把手教导、用模型进行模拟练习、学习理论知识,我学到了很多。”经过3个月的学习,刘小英很快熟练掌握技术,如今能独立完成胃镜检查等项目。
优秀人才到基层
提升基层医疗质量
一三圈层医疗融合的深入,让更多优秀医疗人才流向基层,在基层,他们也得到磨炼和成长
在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外科大楼,副院长梁卫东刚刚完成一台膈肌修补术,来不及过多的休息,他又立即参加一场全院干部参与的2024年工作安排会,与其他院领导、各科室主任共商新一年发展大计。
3年前,梁卫东由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派驻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三年来,成医附院相继派遣了30余名专家深入彭州二医院。优秀人才从中心城区医院来到基层医院,充实和提升了基层医疗质量,而对人才本身意味着什么?
据了解,在人才任用上,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采取了一种新的模式,直接把成医附院派过来的专家任命为科室主任,让其对科室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有了上级医院的指导与帮助,短短几年时间,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学科建设不断健全,业务科室从原来的不到10个发展到22个,重点专科从无到有,诊疗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
合作更深入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区域融合发展、医疗卫生创新发展新格局
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一三圈层的医疗合作在走向深入。一圈层的“大医院”更主动。2023年11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周内密集行动——和成都东部新区、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大邑县人民医院签约共建医联体,旨在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看好病。
三圈层的步子也迈得更大了。2023年10月20日,彭州市举办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集中签约活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市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医疗卫生机构,与彭州市签订合作协议,积极探索跨区域协同新模式,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区域融合发展、医疗卫生创新发展新格局。
专家点评
成都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处处长廖俊梅:
“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同时解决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问题。”廖俊梅说,在硬件投入上,“十三五”期间,成都实施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升工程,建成后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必须配备急救型救护车、胃镜、CT等设备。
在软件提升方面,除了医联体牵头医院向成员单位下派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传帮带”,更重要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联合高校和三级医院建好培训基地,培养并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提升医疗水平,为设置新的特色科室、拓展业务范围打下基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娟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