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1月05日

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稳定复苏 信心和预期同步回暖

“线下实体商业作为居民消费的重要场景载体,能够真实反映消费市场活力和趋势特征。”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财政与金融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对全市124家实体商业载体运营情况的持续跟踪监测和走访调查,并综合对比2023年初线下实体商业开关店情况,发现成都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稳定复苏,信心和预期在同步回暖。

多方面数据 印证消费回暖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财政与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梦宇表示,空置率和开关店比是反映线下实体商业景气度和活跃度的重要指标。2023年以来,成都线下实体门店逐步从收缩走向扩张,线下商业供给端的信心稳步修复。目前,成都124家线下实体商业载体店铺空置率为10.24%、开关店比为1.33,分别较2023年初(12.2%、0.91)下降1.96个百分点、提高0.42个百分点,其中,75家购物中心店铺空置率由13.2%降至11%,开关店比由1.08提升至1.38。

客流量是实体商业的晴雨表,也是衡量消费市场需求端复苏情况的重要指标。2023年以来,成都线下实体商业客流量总体保持逐月回升的态势,全市购物中心场均日客流由2023年1月的1.76万人次提升至2023年11月的1.89万人次,增长7.2%,尤其是在暑期效应释放和成都大运会带动下,7、8月份分别达到2.32万人次、2.22万人次的年内峰值,说明成都消费市场需求端的预期也在同步回暖。与重点城市相比,成都线下实体消费需求端的恢复速度同样处于相对领先的水平。2023年1月—11月,成都购物中心场均日客流为2万人次、同比增长21.2%。

从结构特征来看,餐饮娱乐等线下接触型供给逐步恢复,消费客群年龄集中和区域集中态势明显。零售业态总体稳定、餐饮业态明显复苏、休闲娱乐业态较为活跃。客群以18岁—45岁青年群体为主,客流集中在中心城区。

从质量特征来看,供给整体有所提质,需求在复苏中出现新趋势。2022年,成都消费供给得分(84.05)较2019年提高3.95,其中,供给丰富性(85.88)、供给便利性(85.21)、供给创新性(80.06)得分分别较2019年提高9.43、0.3、2.37。随着消费供给的提质升级,以春熙路商圈、交子公园商圈为代表的商圈辐射力进一步提升,2023年1-11月以上两个商圈20公里辐射力同比分别增长59.8%、27.3%。

优化区域供给结构 提升供给创新能力

“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关键是释放国内消费市场潜力,而潜力的释放需要消费供给、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共同支撑。结合目前成都线下实体商业恢复趋势和特征来看,下一步还需从优化区域供给结构、提升供给创新能力等供给侧发力。”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财政与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咨询熊承雪表示。

她建议,聚焦优化区域消费供给结构,推动消费载体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一是以“扬优势”为导向,提升“5+2”中心城区消费供给的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围绕春熙路商圈、交子公园商圈吸聚全球市场主体,引入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首店,打造一批引领国际时尚的新品牌新场景新地标,不断提升“5+2”中心城区国际消费影响力、高端消费辐射力、时尚消费引领力。二是以“补短板”为导向,推动城市新区消费供给提质升级。通过补缺、集聚等方式,引导大中型、复合型商业设施在该区域集中布局,补齐人口增长带来的消费场景载体缺口;创新开发模式、完善配套设施,推动现有商业设施转型升级、提升层次,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三是以“促发展”为导向,推动郊区新城消费供给特色发展。深挖郊区新城独特的生态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通过植入科教科普、山地运动、野外露营等体验式消费业态,创新发展“民宿+康养”“农村+电商”等新型消费模式,持续做好特色化、差异化场景营造,提升本地消费黏性、吸引外来消费客群。

聚焦提升消费供给创新能力,加大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平台。一方面,促使消费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终端产品供给、创新“服务+产品”新模式,另一方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加快培育本土外贸主体、交易平台。

聚焦提升客流量和客流转化率,强化线下实体商业运营能力和体验感。一是依托天府文化特色和公园城市特质,打造更多高客流吸附力的商业载体。以更好满足消费客群线下购物的全方位体验为导向,依托特色资源、融入成都元素,打造集情感体验、社交互动、艺术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消费场景。二是支持实体商业优化运营模式、提质品牌业态,吸引客流量、拓增消费量。鼓励实体商业通过引入“大牌”“首店”等方式实现品牌和业态的提质升级;支持实体商业借助“科技+商业”模式,促使实体商业与线上客流深度融合、有效转化。三是丰富线下实体消费场景,推动“网红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比如,借鉴主题乐园集群发展的“长隆模式”、一站式多元消费的“环球影城模式”,将当前“熊猫基地”线上、线下“双千万”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孟浩 李艳玲

--> 2024-01-05 孟浩 李艳玲 1 1 成都日报 c126221.html 1 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稳定复苏 信心和预期同步回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