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1 准确把握“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的科学判断,立足成都实际,不断增强改革势能和发展动能,把高质量发展转化为实景画。
2 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生态土壤,是城市生产力和竞争力之源,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
3 进一步提能增效开放平台,促进人流、要素加速集聚流动,更加突出区域协同和对外开放,更高水平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更好发挥全省“压舱石”和“主引擎”作用,必须主动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谋定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计,深入贯彻此次会议精神,聚焦七个“更加突出、更高水平”全年经济发展重点任务,锦观智库就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内与外(内生动力与对外开放)、新与旧(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提质)、城与乡(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访谈国内相关专家,推出“城市辩证法·第二季”。
如何构筑和激发城市的内生动力?如何更高水平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如何处理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内与外”的关系?本期《锦观智库》专访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院)长、教授李德虎。
聚焦七大重点任务增强改革势能和发展动能
锦观智库: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2024年全市经济工作作出了系统安排。成都应如何聚焦发力,进一步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提升区域竞争新优势?
李德虎: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对我国、我省经济发展把脉定向、科学谋划,为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我们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基本指针和方向指引。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八项重点任务”系统部署了2024年全省经济工作。
成都作为全省经济的“压舱石”和“主引擎”,是要主动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的城市,是世界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的一个窗口。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准确把握“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的科学判断,不断增强发展的信心决心,抓住发展机遇,把握发展主动,立足成都实际顺势而为、接续推进,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增强改革势能和发展动能,把高质量转化为实景画。
同时,要聚焦七个“更加突出、更高水平”的重点任务精准发力。要更加突出区域协同和对外开放、更高水平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更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突出扩大需求、更高水平推进消费投资良性循环,更加突出绿色化数字化、更高水平推进经济转型,更加突出激发活力、更高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更加突出可感可及、更高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更加突出底线思维、更高水平推动安全与发展良性互动,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以优化营商环境构筑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锦观智库:刚刚结束的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部署,以智慧蓉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锻造”城市发展“内功”。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成都有何基础优势和成功经验?未来如何继续完善?
李德虎: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生态土壤,是城市生产力和竞争力之源,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进一步谋划以智慧蓉城建设为依托赋能营商环境优化,为我市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系统性政策支撑。
智慧蓉城建设是路径,营商环境优化是目标。营商环境的改善能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近年来,成都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推动营商环境改革,从夯实基础到补短板、增长板,再到百花齐放寻创新、求突破,在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也为营商环境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如,打造“12345”亲清在线亲商助企营商环境品牌,企业满意率均在95%以上,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倒逼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成都逐步迈入全国营商环境改革发展前列。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建设,需要更加强化为企业赋能,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数字化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以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与智慧蓉城建设紧密结合、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数字化、惠企政策兑现智慧化、涉企要素服务增值化,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把智慧蓉城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依托,持续优化打造营商环境品牌,以“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高效便捷,以“一网通享”促进企业服务精准普惠,以“一键回应”促进企业诉求有效解决,以“一网统管”保障经济运行稳进提质,营商环境政策进入6.0时代,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真正做到数字增效、改革赋能,切实推动超大城市的高质量转型发展。
以“双核”协同驱动提能增效高水平开放平台
锦观智库:对外开放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变量,包括区域协同、都市圈建设以及更多国际合作等。围绕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如何更加突出区域协同和对外开放,更高水平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李德虎:坚定不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对标对表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在重点任务部署中,把“区域协同和对外开放,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摆在了突出位置。
以更加突出区域协同扛起服务全局的使命责任。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多元化支撑。2024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5个年头,“双核”协同驱动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区域协同发展进入聚力推进、深度融合的发展新阶段。要突出“牵引性项目、互促性竞合、紧密型联动,做大蛋糕”的目标,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在双城经济圈畅通流动,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成渝双核联动走深走实,加快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推动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
这其中,成都都市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极核,尤其要深入挖掘成德眉资比较优势,优化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方向与路径,推动区域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协同联动发展。
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从区域门户跃升国际门户,从航空“第四城”到双国际机场“第三城”,从国家中心城市进阶国际大都市,成都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要求,充分发挥服务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独特区位优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努力把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实践证明,开放是成都发展的最大变量。立足当下,要进一步提能增效开放平台,促进人流、要素加速集聚流动,构建通道带物流、物流带贸易、贸易带产业的发展新局面,加快建设开放层次更高、制度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经济活力更加充沛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更高水平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实干实绩体现对“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对“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篇章。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