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年度大会上成都亮出成绩单,截至去年12月,已培育48个智能工厂和110个数字化车间;锦江区车路协同试点项目已完成样板场景数字底座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全路况示范区;今年寒假来临之前,首次发布成都市科普基地大地图,为孩子们提供假期去处的同时也种下科学的种子……
从对培育智能工厂的再强调,到加快建设智慧道路,再到从娃娃抓起的科学教育思路,这是今年成都加快科技创新脚步的生动缩影,也是城市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的具体体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在首位。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更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新的一年,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撬动作用,进而迸发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推进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需要跨好的第一道门槛。2023年8月,在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这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迈出重要一步;去年11月,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在蓉揭牌,这也是我国国防创新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创新中心;今年1月,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实现成都本土企业科创板上市开门红……无论是重大创新平台的优势集聚,还是企业的强创新、上规模,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突破,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才会不断增强。
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实现变革,还要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实现科学家、企业家和工程师的“1+1+1>3”,位于成都青白江区的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已拥有国家授权专利70余项,已完成10余项成果转化,转化率100%;在开辟“下一代显示技术”新赛道,即全球首条TFT基Micro-LED显示屏生产线的同时,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也布局了中试线,加速“成都造”Micro-LED显示屏尽快实现量产……凭借去年推出的28条举措,成都正在破解更多成果转化难题。以两端发力持续深化建圈强链,加快形成更多立足未来的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将持续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于城市而言,做好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者,才能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勇攀科技高峰,攻坚前沿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定能为城市经济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让更多“创新之花”结出“发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