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凯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置身于中华千年历史长河的宏观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进行深度总结,为我们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途径,拓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葆中华文脉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部分,深刻论述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长期探索并实践的重大课题。推进“两个结合”,对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守正创新 以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族群的精神符号,是一个共同集体的隐秘纽带,更是一个民族贲张绵延的血脉。它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共享的价值观、信仰、传统、语言、艺术和社会规范的综合体系,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身份与认同,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不断演化和传承的过程中也受到历史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生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孕育而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印刻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润物雨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枝繁叶茂的文化沃土,更是当代中国稳健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二法宝。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全新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价值观、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的异动,加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进程,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环境与冲击。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要往何处去?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我们唯有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历史文脉,守华夏之正,方能在新的时代厚积薄发。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如习总书记在北京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新之路的第一步便是全面了解中华历史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从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的革新,《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在天文、算术、医学方面的拓展,以及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的问世;从甲骨上刻下的第一笔,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华章充栋;从文王拘演《周易》,到春秋时期儒、道、法、墨、兵百家哲思争鸣;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等国家制度的创立,到孝廉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人才选拔制度的推行。中华民族在科技、艺术、思想、制度等各方面“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最终汇聚成中华民族深厚丰富的文化识海。
凝心铸魂 以路径创新传承传统文化
观照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先贤们正是基于对民族文化自身的深度认识、探新求索,方才实现了中华文化继承中新的突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我们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首先,要强化学校教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学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锋阵地,起着先导和示范的作用。在日常教学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历史、哲学、艺术等内容,以春雨润无声的方式培育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具体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让学生能够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系统开设专业课程,如中国哲学、中国美术史、民俗学等,从综合维度帮助学生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系,从而行之有效地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次,要让技术加持,实现传统文化高效传播。古语有云,“道以成器,器以载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在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器”的契机。增强现实技术(AR)和虚拟现实技术(VR)为现代人提供了全新的感官体验方式——漫步于巍峨阿房宫的廊道,驻足于“万园之园”的亭台楼榭,与孔子开展一场关于“仁”的哲学思辨,和王阳明一起格物致知——现代技术让这些情景不再成为幻想。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具身化的理解和感受。此外,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AR应用,人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叠加虚拟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代建筑、传统服饰等。这不仅增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提供了探索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
第三,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文化的形成,根源于民族集体生活方式形成、演进的凝练。反推之,用传统文化反哺现代生活,同样亦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具体来看,在空间层面可于现代生活空间中适当融入中式美学,空间布局的中和之美,传统园林造景中的天人合一之美,细节处理和整体呼应的和谐之美,创造既具有传统美感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空间设计。视觉层面可将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民族图案、色彩、符号等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进行设计转化,应用于空间导视系统、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装饰等方面,以形式之新颖承载文化之厚重。在日常生活器物中,注重传统陶器、瓷器、漆器、明式家具等向现代生活方式进行转型,让传统文化技艺走进日常生活。
最后,要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化传播。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焕新在依靠民族自身在传承中创新的同时,也应注重将优秀民族文化“推出去”,形成更广泛的文化认同与尊重。
在具体实施上,一方面可与国际学校合作,开设中华文化讲座,通过系统学术研究与实践锻炼,培养跨文化人才。他们作为民族文化的使者,提供中华文化和世界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同时也将中华优秀文化星星之火散播世界。另一方面,定期举办、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节和艺术展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富有创意的呈现方式,在不同的场合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老子言“上善若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固化的呈现,它是流动的,不断嬗变的,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只有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对中华文明的深度认同、对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方能在不断变化的未来世界中坚守民族初心、保持文化心印,方能在“一代人,一代事”的历史使命感召中,重新擦亮中华文化的世界名片。
(作者: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