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1月11日

当年轻人走进宗师朋友圈

“很难想象,这届年轻人,已经不仅开始跟着电视节目学习,还认真做起了笔记。重要事件串联人物生平,成长轨迹一目了然,苏轼的传世之作与后世影响更是详略得当,要点清晰。”这可不是戏言,笔记的对象,正是CCTV-1一档全新的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以下简称《唐宋八大家》)。明晚,《唐宋八大家》将继续播出苏轼苏辙篇(下)。这部开播以来被网友不断催更的“神仙综艺”,全端触达用户人次累计已破27亿。

《唐宋八大家》创新性地搭建“古今双向穿越”的核心架构,揭秘宗师是如何炼成的,既探访人物故事,又探究历史真相,更探寻中国精神,“真希望我高中的时候能看到它,强推这个一家人可以一起看的节目。”网友不胜感叹。这一刻,一代宗师的信念与理想便从个人追求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古今情感就此实现互通交融。

《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阅读·阅美》……近年来,各类综艺节目创意不断,其中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节目热度日升,更多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节目不断“上新”,持续打动我们、滋润我们、鼓舞我们。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林凌认为,综艺节目深耕传统文化,既是时代需求,也凝结了视听内容生产者应时而变、与时俱进的创新探索。创新的表达方式、先进的数字技术、多维的传播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公众“文化自信”的源动力,这是综艺节目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的实效,也是未来不断迭代升级的使命与责任。

更懂年轻人的“梗”

林凌表示,梳理近几年热门文化类综艺,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视听综艺节目时,并非只是简单地挪移与灌输,而是通过对原有文化素材的创新式呈现,与现代潮流元素相结合,增加与大众的互动性,将传统诗词、歌赋、舞蹈、皮影、书法、武术、杂技等活灵活现展示在公众面前,可以说是做到了更懂年轻人的“梗”,将传统与潮流结合,从而收获大批的年轻态铁粉。

比如提起唐宋八大家,你会首先想到什么?最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可能是“背诵全文”的字样。作为语文课本里的常驻嘉宾,这个由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共同构成的“中华文脉中最强大的文化天团”,他们的诗作、文章我们再熟悉不过。但那时忙着交作业,着急应对考试,或许未能细细阅读品味。那些年少囫囵吞枣、匆匆背过的诗篇中,经典名句从何有感而发,传世之作又是如何而来?我们知之不多。如今再读,到底是何等环境产生了何等心境,才会让这八位大家写出名垂千古的雄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节目中,穿越千年,与偶像苏东坡来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让本以为会枯燥的传记式讲述一下子拥有了夺人眼球的吸引力。

康震认为,在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需要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结合点,从而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这一方面,《唐宋八大家》进行了有益尝试。“文化节目想要获得成功,就要激发观众的‘文心’,让观众被代入、去共情。在这一点上,《唐宋八大家》作出了一些创新探索。”且听康震细细道来:一是立意高远,以经典之美和文化之美来润泽我们的心灵。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古代文学最负盛名的文学符号之一。节目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一个个震烁古今的历史人物,从遥不可及的“精神偶像”,变成近在咫尺的“身边榜样”,让每位观众得以领略宗师博大深邃的精神境界,汲取营养,涵养道德。

二是创新表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探访个体到洞察时代。唐宋八大家代表着唐宋文化的繁盛,节目以文物、名句切入,展现宗师人生的重要节点,为“穿越”提供了最为适宜的时机。“在苏轼篇里,我作为探访团的一员,循着苏轼的生平,先从苏辙、文同、王闰之、秦观等‘亲友团’入手,逐渐接近本尊,甚至成为他‘朋友圈’的一员,和他交流谈心。在徐州府,我们还跟苏轼、苏辙两兄弟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中秋夜,月下畅饮。扯酒旗、游苏堤、玩‘神智体’诗……互动感十足的有趣桥段,让我们在体验中感受宋代的底蕴风华。北宋文学群星的大聚会令人心驰神往,‘西园雅集’名场面的再现,展现了中华文脉的磅礴宽广。”

三是技术赋能,用大片质感呈现名篇意境,带来视听震撼。诗词中的意境大多“妙处难与君说”,但《唐宋八大家》通过XR与CG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不断延伸内容表达的边界。苏轼篇里,苏轼与杨世昌月夜泛舟赤壁的一场戏尤为惊艳,节目画面在光影流动间勾勒出世易时移、时空转换之瞬息万变,将《赤壁赋》中所体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意境搬上荧屏,让人感同身受。

一篇诗文,一个“朋友圈”,一个时代。康震不由感慨,《唐宋八大家》通过宗师作品、朋友圈切入,带观众感受古今共振。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辍,更寻觅到契合时代要求的一系列价值准则。

如何为“破圈”带来更多可能性

在媒介深度融合的今天,“文化+”的创作模式让文化类节目焕发生机。台网联动激活创新思维,为文化类节目“破圈”带来更多可能性。

《唐宋八大家》中,撒贝宁组建“文脉探访团”以“今人”身份穿越千年以前,通过“沉浸式实景演绎+电影化拍摄+XR创新呈现”的节目模式,邂逅一群高贵而有趣的灵魂。无论置身店肆林立、人流如织的“大唐东西市”,还是畅行于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北宋街市,抑或是在XR技术营造的拟真画面中品味“万千孤独”,表达与呈现极尽创新。

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杨雨也是其中一员,她很喜欢节目结尾设置的“反穿越”。“不仅我们自己要回到当下,我们也让韩柳、三苏跟着我们回到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地方。节目何曾刻意煽情?但情到真处,我们自会情不自禁。”

基于互联网的创作语境,各大平台也秉持深耕垂直领域类的思路,拓宽传统文化内容赛道,采用多样化的传播路线,激活不同传播圈层,形成了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新潮流和新风尚。《登场了!敦煌》,以“敦煌探索团”及“敦煌有缘人”年轻化的视角解读敦煌文化;《上新了·故宫》《我在颐和园等你》等以古迹名胜作为依托,让古朴典雅的建筑增添了鲜活气息;《从长江的尽头回家》《万里走单骑》等节目采用旅游式走访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文明从古到今的文化多样性;《斯文江南》以“超时空相遇”的方式演绎了苏轼与金庸同寻第二故乡、徐光启与李叔同共探“西学东渐”等故事,带领观众感受古今思想与文化的碰撞等。

如何以古人之思解今人之惑,如何让千年前的故事与当下社会心理激荡共鸣,是摆在文化综艺面前的核心问题。林凌认为,一方面,传统文化和数字技术的融入让综艺节目实现了质的升级。另一方面,借助各类节目的创新式呈现,也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架起了传统文化与当下时代的沟通桥梁,拥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 2024-01-11 1 1 成都日报 c126516.html 1 当年轻人走进宗师朋友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