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1月15日

以更细“颗粒度”办好民生实事

□本报评论员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温暖人心,各地的行动坚定有力——回顾上一周,诸多省市晒出2023年“成绩单”、亮出2024年“任务书”,密集调度部署民生工作。一开局,各地就对最终目标进行再锚定、再确认、再突出,确保接下来一整年奋斗方向不偏、推进力度不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全面小康,今天的中国,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物质更富足、精神更丰盛。从曾经的“有没有”“全不全”,到如今的“好不好”“优不优”,老百姓对“好日子”有着更多的愿景与诉求,对党和政府的民生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

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的一年,我们更要紧贴民心、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把民生实事的“颗粒度”磨得更细,切实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细,在于更注重细节。枝叶关情,老百姓对好日子的想象与期待,总是细微而具体。从一部方便上下的电梯、一盏照亮夜路的路灯、一条焕然一新的小巷,到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病人看病……这些都直接关系着日子过得好与不好。

1月9日,2023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举行,2023年初制定的86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全部完成,其中16项超额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创新打造的“菜市书屋”惠民阅读空间,获评2023年“人民阅卷·十大市民点赞项目”。

细节中见效度。“菜市书屋”虽然面积不大、配置简单,却实实在在地满足了商户及其子女和周边市民的需求——孩子做作业有了好环境、大人充充电就在家门口。于细微处下功夫、在细节中见真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以“小细节”绘就“大幸福”。

细,在于更细分群体。从呱呱坠地、蹒跚学步的孩童,到走出校门、拼搏事业的青年,再到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老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境遇,对好日子也有不同的定义与向往。

新年伊始,北京首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迎来首位入住老人,普惠养老服务就在“家门口”。今年,北京将建设不少于100家街乡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同时,北京优化适老化出行服务,设在社区里的助老打车暖心车站已超过1500座、覆盖500余个社区。

细分中见准度。家门口养老,满足了亲属不分离、随时能探望的心愿;适老化出行,解决了老人玩不转智能手机、定不准上车位置的痛点。把不同需求摸得更清楚、把全龄友好做得更扎实,才能更准确地回应老百姓对好日子的向往,更有效地增进民生福祉。

细,在于更细致周到。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再“小”的事也要“大”办。我们必须拿出求真务实、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花大力气为民办事、真抓实干改善民生、真刀真枪解决问题。

从2023年上海“两旧一村”改造提前1个月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到今年“新年第一会”聚焦推进城市更新系统安排部署,再到静安区、普陀区、浦东新区等地的多个城市更新项目密集开工……新年新开局,上海动作频频、按下城市更新的“快进键”。

细致中见力度。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上海以此为牵引、为突破,既是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以更实作风办好实事,把民生“大”事办细、民生“小”事办大,才能确保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民生实事,关系着群众福祉与初心使命,是党和政府念兹在兹的大事要事。新的一年,让我们以更细的“颗粒度”,办出民生实事的效度、准度与力度;用更多的“小确幸”,点亮新一年更好的日子。

--> 2024-01-15 1 1 成都日报 c126644.html 1 以更细“颗粒度”办好民生实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