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成都交卷,人民阅卷。1月9日,2023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召开,听取2023年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和民生实事完成情况以及2024年工作计划汇报,发布2023年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人民阅卷·十大市民点赞项目”评选结果,9位市民、专家学者和观察员代表现场谈感受、提建议。
新年伊始,市民群众与党委政府共聚一堂,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建共治共享幸福成都。
从持续开展“人民阅卷·惠民工程云观察活动”等系列活动,到全市14.6万名微网格员连通党委政府与市民的“最后一米”;从2023年“新春第一会”聘请首批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观察员,到12月初相继召开全市农业重点企业座谈会、乡村建设人才代表座谈会共谋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过去一年来,成都频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始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全市经济回升向好、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列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突出可感可及,更高水平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新的一年、向新而动,我们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中更好满足民生需求、在实施高效能治理中共同守护民生利益,共同绘就更加美好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图景。
共建,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我们要持续畅通“线上+线下”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建议、群众智慧作为政策制定、项目实施、实事推进的重要依据;始终坚持12345热线市民和企业诉求提级办理机制,抓好转办事项跟踪督办,使全市民生工作更接地气、更暖民心。
共治,就要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于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我们要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做强“微网实格”治理机制,推动资源配置下沉在网格、工作力量加强在网格、服务管理落实在网格,贴心守护烟火成都。
共享,就要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市民群众。我们要用发展的思维改善民生,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重中之重,聚焦青年、“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以需定供、精准匹配布局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资源设施,联动社会力量增加优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促进物质与精神共富。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共建共治共享连着群众福祉、关系初心使命。新的一年,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强化为民意识、砥砺过硬作风,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办,团结带领2100万市民共同奋斗、共建共享,以更大“共建合力”推动更多“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