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幸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赋能成为各行各业追逐数字价值红利、实现快速成长的重要契机,也是催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当前无网不在、一切互联,深度学习、智能互动的数字时代特质,迫切需要思政课建设打破传统教育关系网络中教育主体、教学资源的线性组织关系,借助数字技术重构思政课教学范式、重塑思政课教学场景,助力学生信息时代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价值体系的塑造,提升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实效。
数字技术重构思政课教学范式
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建设主动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数字技术赋能促进教育主体的数字化生存,成为行走的数字集合体;推动教育理念重塑、组织架构重组、模式创新,形成上到组织变革、下到数据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模式;推进教学新方法、新途径、新模式的落实,变革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优化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改善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体验,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从教学内容上,思政课建设采用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对教学内容做出简化模型,将抽象问题进行可量化、可视化、场景化、个性化转换,并借助VR眼镜等可穿戴设备、高清屏、传感器等方式,实现全新的教育手段与数据思维融合;从教学形式上,数字技术将“老师讲、学生听”单一授课模式转变为集“理论教学、实验仿真、场景互动”为一体的数字化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数字化改造,个性化地挖掘问题,增强开放式的互动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从教学方法上,数字技术改变传统课堂知识来源呈现单一的渠道,使得思政课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皆可通过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等技术手段展示,改变传统教学中教育内容仅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呈现出2D视听效果,将课程内容以图标、图像、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形成更加直观且形象化的多元化知识推送方式,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公园城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都实践》为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设计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以“学、思、悟、行”为主轴,坚持“八个相统一”,教学内容包括公园城市的丰富内涵、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四大板块(见教学内容框架图),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展现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生态、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建设成果,辅以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使学生全方位体验、感受成都之美,公园城市之美,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增强建设美丽成都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使命感。
数字技术重塑思政课教学场景
教育数字化成为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以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核心支撑,在数字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将互联网与实际社会连接形成虚拟数字空间。VR、AR等虚拟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普及应用,模糊了现实与网络之间的边界,也搭建起思政课线上和线下互联互通的桥梁。采用计算机图形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创建的互动式数字仿真场景,通过拓展场域旨在实现虚实共融的空间逻辑,推动教学资源重组,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智能化、立体式的教学媒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实现沉浸式教学;通过重建历史场景,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亲身体验历史事件,提升了思政课的真实感和共情性;通过“数字化+思政课”打破传统教学平面叙事,构造沉浸化的立体式教学场景,带领学生在沉浸式教学中感悟和内化,并借助互动式教学引导在理性层面达成共识,提升了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在《公园城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都实践》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中,以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切入点,采用无人机航拍、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数字技术构建真实实验场景、设置沉浸式互动实验任务,让学生探索式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沉浸式体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都实践,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都新成就,进而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深入理解生态文明新理念,树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自然观、发展观、民生观以及治理观,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数字技术赋能知识和价值体系重塑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必须发挥好思政课在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才能使其成为各种社会思潮辨析、热点问题识别等相关教学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从而发挥思政课在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成为意识形态传播场域的压舱石与定盘星。数字技术与思政课建设的有效融合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在话语权逐渐分散,人人都是发声筒,传播场域中个体的主体性崛起,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动掌握数字技术,集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内容表达,建构多元化、多模态内容表达体系,提升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易感知与可交互特性。
数字媒体技术信息量丰富、交互性强、信息管理有效等特点,将思政课知识体系所蕴涵的科学内容进行数据化拓展与整合,数字化呈现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有助于学生完整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归根到底的逻辑视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必然性。系统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正确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当然,数字技术的逻辑不能代替思政课的教学逻辑,数字技术的优势也不能代替思政课的建设规律。数字技术赋能成为热词,数字技术创新可以给思政课教学带来有价值的补充和延伸,而不能完全代替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数字技术的同时,也要警惕对技术的过度追逐与依赖,可能会出现重硬件轻内容、重技术轻学生、重即时性轻长远性的现象。强调知识体系构建和价值体系塑造,旨在规避为数字化而数字化所引发的偏离思政课育人初心的难题。从教学层面上,要避免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人与技术各自独立工作的状态,仅仅将技术视为替代自己部分工作的工具,技术融入思政课,最终的目的,是要提升教育者的感知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字化赋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2209707714343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