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1月17日

避免城与乡简单复制与物理嫁接

刘礼

随着交通条件的便利、科创能力的提升、市场主体的壮大、配套设施的完善,超大特大城市对高端资源要素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对区域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也更有利于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都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显著特点。2019年,成都西部片区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2022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23年12月27日,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成都落地落实。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好路径、方法。

一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进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城乡融合是实现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要充分贯彻、运用、实践好新发展理念,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通过制度性的改革创新,破除阻碍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协调成为内生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塑造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让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建设国际化、中国味儿、成都范儿的现代城市与大美乡村;让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村发展在城乡融合中迸发活力,让城乡居民同等享有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二是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把握超大城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特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有为政府加大投入,弥补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激活有效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首先,在资源整合和要素配置上要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成都既是成都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成都的发展,既要努力推动构建国内大市场、建设宜居宜业公园城市示范区,又要擅于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放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因此,成都的城乡融合发展必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其次,在融合发展路径上要加快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成都市“大都市带大郊区”的特点,既体现了内部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又表现出区域联动发展的潜在动能。因此,成都应强化城市功能导向,创新城市规划理念,科学编制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着力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卫星城),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第三,在融合发展方法上要注重乡村营商引才环境建设。为了增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竞争力,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营商环境、人才政策都非常重视,改善和提升幅度也较大。但是,在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的正面负面清单、项目投资审核办理程序、公共配套标准及乡村人才支持政策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短板,下一步需要加快探索形成模式和标准体系。

三是坚持“三农”问题导向,在关键性改革和改革的关键环节上动真碰硬。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通过改革创新有效破解“三农”问题。持续深入推进改革,要强化领导和协调推进机制,强化决策指挥功能,推动改革目标、事项等形成具体台账、清单分解下达,加强督查、考核。要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用活、用足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深化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类地”改革;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衡布局;推进金融惠农服务改革,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创新推动乡村资源资本化、农村金融数字化绿色化。要在生态价值转化和数字化上下功夫。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在生态产品可持续经营开发、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强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拓展智慧蓉城“三农”应用场景,坚决避免城乡之间形成“数字鸿沟”、出现新的二元结构。

四是要坚持城乡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城市与乡村的简单复制与物理嫁接。在规划建设上要实现城市与乡村功能互补。紧扣“城乡融合”编制完善片区发展规划,以提升可及性和有效性为重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向农村延伸。继续加大川西林盘保护修护力度,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在乡村建设中广泛应用。在产业上要实现城市与乡村供需双赢。引导和支持城市人才、技术、资本下乡,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延链补链、聚链成圈发展。引进培育加工型领军企业,就地就近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构建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核心的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加快形成以乡村绿道为纽带,特色镇、川西林盘、精品民宿互为支撑的旅游目的地和消费场景、生活空间和商业形态,推动实现乡村生态价值转化。在治理上要实现城市与乡村文明共融。发挥城与乡各自优势和文化传承,通过组织共建、活动共办、人员交流等形式推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互促共融,实现法治德治自治深度融合。

五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城乡融合发展,党的组织引领和群众主体作用发挥缺一不可。要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和政治引领。健全基层党组织议事决策制度,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优化完善以村(居)民议事会为核心的全过程民主实现机制。要完善党建引领城乡一体的“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借鉴城市网格体系建立经验,因地制宜、科学划分乡村网格。加强乡村“微网实格”党组织体系建设,常态化构建一支专兼结合、平急转换、多元参与的乡村网格力量。在“智慧蓉城”体系中构建完善“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推动多元共治激发基层活力。支持更多专业社会组织、社工人才进入乡村,推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共融。实施“双百双千”工程,遴选100家专业化、枢纽型社会组织和100家社会企业与城乡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开展结对共建,带动更多专业社工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每年培训培育1000名以上持证社工,培训培育1000家以上社区社会组织和企业,推动基层实现多元共治。

(作者:四川乐澄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 2024-01-17 1 1 成都日报 c126784.html 1 避免城与乡简单复制与物理嫁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