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在17日出版的英国知名科学期刊《自然》一篇论文中说,格陵兰冰盖1985年至2022年间融化的冰量比先前估算大约多出20%,这可能会威胁到有助于调节全球气温和热量分配的洋流系统。
格陵兰冰盖是仅次于南极冰盖的世界第二大冰盖,因气候变化逐渐萎缩。据《纽约时报》报道,先前对这个冰盖的研究主要考察海平面以上部分的冰量变化,由此推算出1992年以来冰盖减少了约5万亿吨冰,导致海平面上升约13毫米。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牵头的新研究还关注到了冰川末端退缩情况,即冰川与海洋交汇处、主要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冰量变化。研究人员通过分析1985年至2022年间近24万张卫星图像,推算出格陵兰冰盖减少的冰量比先前估算多约1万亿吨。
格陵兰冰盖融化程度加剧,意味着它会向海洋注入大量淡水,这可能会削弱一个重要的洋流系统,即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这个环流又称墨西哥湾流,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调节器,它将表层的温暖海水从赤道附近运往高纬度地区,并将较冷的海水从深海运回赤道地区。
英国《卫报》援引多名研究人员的话报道,有人担心,任何一个微小的淡水来源都可能成为引发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全面崩溃的“引爆点”,“扰乱全球天气模式、生态系统和全球粮食安全。”然而,如今建立的海洋学模型尚未考虑到来自格陵兰冰盖冰川消融的淡水因素。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