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1月21日

1月24日起

严文明手稿将在成都考古中心展出

本报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本报跟踪报道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严文明手稿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份7000多字的手稿系统阐述了对甘肃“马家窑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引起了读者们的好奇。本月24日起,这份珍贵的手稿将在成都考古中心展出1个月。当天,成都考古中心社教活动上,社教专员将为观众讲述这份手稿的故事。届时,观众将零距离感受到严文明先生的严谨治学精神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7000多字手稿

带领观众走进考古世界

成都考古中心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城市考古科研与展示平台,此次严文明先生的手稿将在成都考古中心《考古·成都》常设展厅中展出。本月24日上午,成都考古中心将举办社会大众场次社教活动。届时,社教专员将带领观众循着历史的时间线走进一个充满神秘的考古世界,感受成都深厚历史底蕴。严文明先生的手稿也将成为此次社教活动参观亮点。

这份手稿所用的书写纸,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常用的“20×20”格信签纸,纸面已经微微泛黄、发脆。总共27页的信签纸用三颗订书钉合订在了一起。手稿中显现,严文明先生字体清秀、内容表达如行云流水,极少见删改、涂抹之处,从这一点来看,书写者无疑具有极为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对所书内容研究透彻、如数家珍。整篇手稿总字数约7000字,系统阐述了对甘肃“马家窑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

手稿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与见解性的观点,比如开篇,作者就指出,“马家窑文化遗址应属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或铜石并用时代,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左右。”接下来,手稿还明确提出,“过去一般把马家窑文化划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面对三者的关系颇多争议。现在看来,它们基本上是属于同一系统而不同时期的遗存,每一个类型代表着一个文化期。”在文章结尾,注明了论文参考的中英文资料,作者在最后,署下了自己的名字——严文明。

古蜀受甘青地区

文化传播影响

古蜀先民来自何方?古蜀人与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流域先民如何交往交流交融?“马家窑文化”是否与古蜀文明关联?昨日,记者专程采访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馆员江章华,请他解密从简单聚落到神权古国,长江上游史前文明化进程。

“目前长江上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发现于川西高原。2000年以来,在川西高原的岷江上游与大渡河上游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遗物采集点达80余处,其中汶川姜维城、茂县营盘山、金川刘家寨等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证明这类遗址文化面貌一致,属同一性质的考古学文化,整体特征与中国西北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接近,年代在距今5000年前后。”江章华告诉记者,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塑人面像,是一件5000年前的陶塑艺术珍品,小巧精致、表情传神,是四川地区迄今已知最早的陶塑艺术珍品之一。其造型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上的陶塑人像较为相似,表明是受甘青地区文化传播影响的产物。以彩陶制作工艺为代表的制陶业是整个仰韶时代手工业的最高成就所在,营盘山遗址出土数量众多且制作精美的彩陶器,更是它作为大型中心性聚落的实物标志,对探讨以营盘山为代表的川西高原新石器文化与甘肃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 2024-01-21 王嘉 1月24日起 1 1 成都日报 c126956.html 1 严文明手稿将在成都考古中心展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