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马克思的这句话,不仅点明了城乡关系对整个社会的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重塑城乡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按照“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作为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典型特征的超大城市,成都要如何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既不能简单地“就城论城、就农言农”,也不能粗暴地“搞一窝蜂、撒胡椒面”,让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双向奔赴、携手共荣,需要以协调发展理念实现融合互促、融活互补。
要抓住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的“牛鼻子”。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重要要求。在注重城乡整体谋划的同时,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域提升,一体推进市级统筹、县城和中心镇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大方面,重点发力做强农业、农村、农民三大主体。我们要把握大势、提高站位,以更高标准推动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要以精准发力推动各项工作成势见效。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规划融合联动、功能融合提质、产业融合共兴等“七个融合”。这是针对当前成都存在的城乡突出问题而给出的“解题法”,构筑符合超大城市发展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力。
实现融合融活,还要以科学务实作风确保任务落到实处。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更强统筹推动系统联动,强化系统谋划、提级统筹、条块联动、政策协同;要拉高标杆推动“比学赶超”,提升工作质效;领导干部要带头担当作为,以“清单制+责任制”一步一个脚印抓好各项工作。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全市上下的合力。今日起,本报推出“从融合到融活 成都探索超大城市城乡高质量发展之路”栏目,聚焦“七个融合”,以一线记者深入基层捕捉到的鲜活案例,结合专家、主管部门的声音,展现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朝着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迈步前行的奋斗图景。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