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1月24日

坚持人民至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纪志耿 唐华琼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一重大论断将中国式现代化上升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大的政治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原则之一。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做到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站稳人民立场,自觉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开展工作。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当前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必须牢牢把握“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一重大论断,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根本的政治原则、政治目标、政治方向,在战略谋划、制度设计、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各方面,服从和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优先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必须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善于洞察经济活动的政治后果,努力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站稳人民立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把握人民愿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的需要与需要的满足问题,构成人类社会的发展基础,可以说,现实的个人需要就是历史的起点。从这一角度来讲,“把握人民愿望”本质上就是要保障人的需求,就是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愿望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追求生活品质阶段就曾被经济学家视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演变,已由原来的“求生存”“求温饱”逐渐转变为“求生态”“求安全”。人民美好生活的跃迁既包括高质量的物质需要,又包括富足的精神世界,还包括民主、法治、正义、安全、环境等多元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等特征。

把握人民愿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紧密结合人口规模巨大的独特优势。中国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从人民的消费需求来看,人口规模巨大蕴涵的超大规模市场,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需求优势。随着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消费需求的内容和质量会不断提升,由生存性消费逐渐扩展到文化消费、服务消费等层面,这就要求我们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把握人民愿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锚定目标多措并举。在推进经济现代化上,要突出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满足人民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推进政治现代化上,要突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满足人民追求公平正义的需求。在推进文化现代化上,要突出弘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满足人民丰富精神世界的需求。在推进社会现代化上,要突出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接地气”“小而美”的民生工程建设,以满足人民对共同富裕的需求。在推进生态现代化上,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

尊重人民创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对资本增殖的追逐与膜拜中遮蔽了现实的身体,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沦为了机器的附属物。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群众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体,切实实现当家作主,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深化推进自由全面发展。不少关系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的重大改革举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等,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

尊重人民创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加快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让人民的能动性、创造性赋能高质量发展。人民的辛勤、诚实劳动激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中国速度是广大劳动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人民的创造性劳动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活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知识和技术的创新需要人民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要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内在规律性,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间的纽带联系。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尊重人民创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要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不断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现代化生活水平,使其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素养,让“人才红利”承接“人口红利”的接力棒,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总量提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有效发挥亿万人民群众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伟力。

集中人民智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都是群众智慧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集中人民智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兴务实之风,坚持调查研究。要汲取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与真实意愿,必须坚持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并回到群众中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中,调查研究为我们党探寻正确革命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谋划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原则,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使人民群众的民情民意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集中人民智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拓展开门问策的渠道与路径,积极探索基层民主实践机制,开展“我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等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做到每项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都听取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和批评监督渠道,保障人民在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各个环节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必须广泛集中民心、民力和民智,持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智慧和力量。必须进一步完善民主机制,不断拓宽民主渠道和民主形式,保障人民群众在国家事务、经济发展、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等各领域和全过程都广泛参与,使人民群众的民意民智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源泉活水。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理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持人民至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不忘初心、为民惠民,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用心用情回应民生关切、增进民生福祉,让幸福成都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必须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让美丽蓉城焕发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作者:纪志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唐华琼,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2024-01-24 1 1 成都日报 c127096.html 1 坚持人民至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