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1月24日

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张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追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断满足人民幸福美好生活需要,通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诉求,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论断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由谁共享”的问题,为凝聚人民伟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前进方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的鲜明体现,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争取人民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牢牢镌刻在自己的奋斗旗帜上。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密切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前进目标,把人民标准作为衡量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擘画和构筑了凝心聚力的最大同心圆。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只有守住人心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使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齐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进征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从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基本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走出一条强国建设的康庄大道,我们党一路攻坚克难,在进取中突破,在挫折中奋起,从反思中提高,靠的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二字已深深印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镌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和归宿。历史由人民书写,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每一次突破和每一次前进,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智慧,离不开党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充分汲取。《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也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我们党一路走来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力量源泉。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所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就要求“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厚植民生福祉,不断绘就人民生活的幸福底色,顺利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加固了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持续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民生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实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奋斗目标也需要各个阶段性目标逐步累积达成。一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二是持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实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相统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难题和困难,实现区域间、城乡间和群体间的均衡共享发展;着力满足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有着最广泛的生动实践,充分激发和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四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良好生态环境保障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是积极担当大国责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放眼于为世界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将持续分享中国主张,深化与其他国家的彼此共识,为守护人类的生命安全、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 2024-01-24 1 1 成都日报 c127097.html 1 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