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葵/文
甲辰年到,龙的话题热起来了。那么,龙的形象是如何起源与发展的呢?
据考古发现,我国先后出土了石砌堆塑、蚌壳摆塑、绿松石摆塑的龙,以及C形龙、玉猪龙等器物,上可溯至八千年前,下可至三四千年前。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龙,更多地反映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对自然界动物“强者”崇拜的结果。也有人认为,C形龙很可能是源于生殖崇拜中的胚胎崇拜。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先民对自然界动物超能力的向往,与对风雨雷电、云雾虹霓等天象的敬畏交相融合,便产生了龙。经过漫长的演变,到西周时期,龙的造型愈发优美,逐渐脱具象而赋神性。这时期的《周易》就有“潜龙勿用,飞龙在天”的表述。孔子说:“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云气而养乎于阴阳。”先哲的论述奠定了后世对龙的认知基础。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秦始皇第一个称龙,后世便以祖龙特指他。“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汉高祖继续讲述龙种的故事。帝王以龙自比,目的是想塑造自己“通天”的神性,形成“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如此皇帝便是“真龙天子”了。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是东汉许慎对龙的描绘。至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龙的形象,应该从“龙有九似”说起。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宋代的《尔雅·翼》。宋代绘画艺术繁荣,总结了前代龙的形象,提出了完整的画龙规范:“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龙,经过数千年演化,已成为民族的图腾、精神的象征,我们以“龙的传人”而自豪。民间的舞龙、赛龙舟等风俗,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成语,都是积极向上的,它们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