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成都未来科技城草池罗家社区工程建设现场,一栋栋崭新的住宅楼已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在安装配套道路两侧的路灯。随着住宅、商业、学校、社区综合体全部完工,草池罗家社区已整体成形,市民从家出发步行15分钟左右,就能在社区周边实现医疗、购物、教育等日常需求。
民生工程加快实施的同时,成都高新区多个产业阵地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高郫电子信息产业园内,科创中心项目外立面已全面呈现;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内的诺峰药业全剂型国际化制剂中心项目已开始试生产,将为我国和全球患者带来更多高品质的药物;在新川片区,人工智能(AI)创新中心二期项目迎来一批科技创新头部企业入驻,全面投运后AI创新中心预计将形成上百亿产值规模。
新年伊始,成都高新区发挥“主阵地”作用,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状态,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民生实事,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贡献更多高新力量。
强产业
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月29日,成都高新西区,京东方(成都)创新中心项目(二期)现场建设正酣。该项目将聚焦引进显示器件及物联网生态链企业,打造OLED、车载供应链基地,为区域集成电路、数字通信、智能终端等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好,积极提供强链补链支撑。
就在1月初,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成都高新区。作为国内首条、全球首批高世代AMOLED生产线,该项目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国在全球显示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市场份额。
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阵地,成都高新区正抢抓柔性显示产业先发优势,发挥链主企业主引擎作用,打造以柔性显示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项目集群。
将视角拉向高新南区——日前,成都高新区企业沃飞长空研发的AE200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适航技术验证机在民航西南局的见证下完成首飞。飞行汽车AE200项目研发工作转入新阶段,未来有望在成都率先落地eVTOL公务航空出行。“今后大家从成都市中心出发前往天府国际机场,行程仅耗时15分钟。”沃飞长空市场部总监费岚说。
飞行汽车从梦想走进现实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一路集聚发展的火热势头。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形成了以航空装备为主导,北斗产业、无人机制造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在航空领域拥有多个重点研究项目和完整的人才培育体系,在航天领域有分工明确的科研所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重大项目的纷纷“落子”,以及持续加快的推进速度,显示出成都高新区招引力度之强、效率之高,更展现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都高新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如果将产业发展视作一艘巨轮,那么创新必然是其破浪前行的核心引擎。成都高新区聚焦锻造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更多产业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为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以“中试+”生态打造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跨越原创技术研发和工业化量产之间的鸿沟。
2023年1月,成都高新区启动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并配套了“中试十条”专项政策。两个月后的“中试+”生态大会上,“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联合倡议签署,将积极营造“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五位一体的中试生态。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在建中试平台44个,助力优质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融资超18亿元。
重点实验室是产出前沿成果、突破关键技术的重要载体。在成都高新区,作为四川省批复建设的天府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天府绛溪实验室接连落地先进计算、量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集成、微波与光子集成四个前沿研究中心,加速聚集来自国内外的高能级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先后两批次发布“全球生物医药青年人才策源计划”项目榜单,聚集高能级人才及科研人员超过150人。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正加快建设全国最大规模的区(县)级天使母基金,打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发展的投资链条,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聚集、中试加速和产业升级。
截至2023年底,成都高新区天使基金集群规模已超110亿元,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获评母基金研究中心“2023最佳天使母基金TOP3”,首次进入全国榜单前三名。此外,2023年成都高新区政策性贷款产品共支持6765家科技企业获得超110亿元贷款。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立标杆
优化营商环境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成都高新西区指挥部,迎面可以看到一面写有“心系企业服务好,办事快捷效率高”的锦旗。锦旗来自成都市本土培育和成长起来的唯一一家半导体领域专用激光装备开发企业——成都莱普科技有限公司。
此前,在签订莱普科技全国总部暨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仅10个工作日后,工业用地出让方案就在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挂牌公告,创造了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产业项目用地保障速度新纪录。
“项目从拿地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环节很多,会遇到报规报建、施工许可手续办理等各种类型问题。”成都高新西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区指挥部针对重大产业项目组建服务专班,通过“24小时微信服务群”等便捷形式拓展“不见面审批”“不见面服务”的运用范围,确保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企业诉求。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沃土。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一直将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发展视为首要职责任务,从需求端出发、从满意度入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赋能城市和产业双集中高质量发展。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成都共有84家企业,其中成都高新区41家上榜。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有效期内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06家。
齐碳科技就是上榜企业之一。齐碳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齐碳科技已形成以基因测序仪为核心,配套各类试剂、芯片、软件的测序平台,以及实验室自动化、生信分析等应用支撑产品,构建出纳米孔基因测序全链条解决方案,“我们取得的一系列进展,离不开成都高新区的扶持,特别在市场拓展、知识产权和人才建设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帮助。”
企业加速生长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区各类惠企政策、精细化服务等的护航。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持续以“用心服务”理念为指导,通过构建“亲清在线”平台、健全企业服务机制、提高政务服务效能等,持续升级企业服务体系,推动“全区域、全时段、全产业、全维度”4A企业服务走深走实,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聚力。以完善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为例,成都高新区目前已实施“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为助力“建圈强链”行动计划,帮助辖区企业对外交流展示和链接市场机会,成都高新区还持续开展“成都高新·每月一企”系列活动,目前已成功在鼎桥、硅宝和航维智芯等企业举办,邀请部门、企业代表通过项目路演、座谈交流等形式,近距离了解企业现状,促成合作。
据悉,2023年是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提质年”,2024年将推动从“提质”转向“立标”。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政策供给将力求精准化,从放宽企业经营地限制、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等方面入手,拿出更有针对性、更管用有效、更能直接惠及市场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并通过设立“一站式”惠企服务窗口等改革,推动政策更好直达快享。
稳民生
满足美好生活需求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城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如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提升?
成都高新区的答案是进一步落实民生保障。放眼成都高新区,公园绿道景色宜人、景点商圈人头攒动、街头巷尾车水马龙、小区院落生活惬意……在升腾氤氲的人间烟火里,激荡起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民生场景。
“出门就能看展览、听讲座,原本老旧的街区生活焕发了新活力,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文化的熏陶和美好,还促进了邻里和谐。”芳草街街道蓓蕾社区居民周思琪说。
让周思琪实现这一心愿的,是位于成都高新区芳华街28号的“白夜·花神诗空间”。该空间由芳草街街道利用闲置空间,携手翟永明等艺术家设计打造而成,既注重保留历史记忆、充分考量居民需求,又具备新的功能和面貌,是一个全新的社区艺术空间,让居民的文化生活不断获得滋养。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口袋公园”……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未来产业转型和人口导入的预测评估,成都高新区正全力推进生活城市的建设,持续完善“15分钟公共服务圈”,有针对性地增加、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教育、医疗的发展和民生息息相关,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区,持续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不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推进医院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补齐区属公立医院短板,支持国家、省、市属高水平医疗资源在区办医协同发展。
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学校211所,其中幼儿园148所,中小学63所;学生170261人,较2022年增加12851人,基础教育规模在成都市“5+2”城区最大。医疗方面,截至2023年11月,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071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8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3家。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导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各单位力量,多措并举、持续挖掘岗位,扩大就业容量。截至目前,就业人员约13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8万人,新增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9000余人,三项指标位于全市前列。
在城市能级跃迁中,万千市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深深融入了城市的发展基因里。
成都高新区将菜市书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坚持服务为先,不断增进价值认同,把菜市书屋打造成市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同时,深入推动“书香高新”建设,启动5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成都高新区实体书店发展,发放1000万元实体书店消费券,大力推进全民阅读,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消费既是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体现。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交子公园商圈的“月亮上写诗”活动吸引10万人参与,带动周边主要商业综合体营收同比增长75%;2024年元旦,以“万千璀璨,时代蓉光——在元宇宙向2024许个愿”为主题的活动上演,利用元宇宙关键技术孕育出交子大道新场景,同时带动周边商家形成新的商业曝光与转化路径,赋能实体消费。
围绕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目标,成都高新区一方面从供给端推动消费新场景打造,另一方面从需求端聚焦市民喜闻乐见的消费领域进行了约1亿元的消费券投放,持续激活区域消费活力。2023年1—10月,成都高新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9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连续10个月排名全市第一。
一件件民生实事,蕴含发展的温度、治理的精度,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今年,我们将按照各片区人口需求动态优化公服配套资源布局,并在教育、医疗等群众高度关注的领域加强优质资源供给,优化布局‘学位’、加快补齐‘床位’。同时,在‘一老一小’上持续实施‘向阳花开’‘夕阳守护’等工程,确保民生服务‘一个都不能少’。”成都高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