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1月31日

在重点突破中整体跃升

——川渝两地如何下好“一盘棋”(上)

杨竺松 胡鞍钢 鲜逸峰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经略西部广袤腹地、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之举,四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迸发出了强劲的发展活力,地区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协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亮点纷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1月19日,川渝两地发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32.9亿元,2023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30145.79亿元,川渝两地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川渝两地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内畅外联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格局初步形成

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加快打造,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稳定运营。成渝客专完成提质改造,实现350公里/小时达速运营,川渝间建成及在建的高速公路通道20余条,成都、重庆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加快形成。

能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并开工建设,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涪江双江航电枢纽项目加快推进。普光、安岳气田以及涪陵页岩气等天然气项目协同推进,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加快建设。

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引大济岷、毗河供水二期可研报告和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完成编制,向家坝灌区一期二步工程、李家岩水库、渝西水资源配置、跳蹬水库等项目加快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快实施,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稳步推进,防洪控制性水库、主要江河及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力实施。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川渝两地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完善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发布实施。双城经济圈汽车产教融合联盟成立,130家成渝汽车零部件企业相互融入对方整车配套。成渝地区电子信息集群纳入全国第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200余户企业入驻川渝电子信息及集成电路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落地成都。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双城经济圈加快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成都、重庆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西南数据治理、大数据产业生态、区块链应用创新等协作联盟组建,成渝纳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算力枢纽节点布局。

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效显著。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设立,川渝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建成投用,成都市成为全国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并获批设立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商贸物流水平不断提升,成都市、重庆市获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成一批川渝国家物流枢纽。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加快形成。《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印发实施,内荣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建设,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成渝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投入运营。

协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川渝两地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创新空间格局初步形成。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投用,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重庆金凤实验室等揭牌运行,中科院成都科学中心投入使用。

科技策源地功能显现。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顺利落成,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建成投用,川渝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数据实现开放共享,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发布,国内首台光电混合计算原型验证机、全球首款光磁一体化手术导航医疗器械研发成功。

全社会创新创造动能强劲。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获批建设,双城经济圈科研院所联盟、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签约成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市场主体共同申报实施重点研发项目100余个。

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亮点纷呈

川渝两地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重、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市场消费活力充分激发,富有巴蜀特色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巴蜀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增强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实施方案》印发实施,成都、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成都市、渝中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世界知名商圈加快打造,成都春熙路、太古里和重庆观音桥、杨家坪等商圈消费集聚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双城经济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5万亿元。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快建设。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建设。推出古遗址游、世界自然遗产游等10条主题旅游线路和“宽洪大量”“点石成金”等一批文旅CP,川渝部分景区实现一卡通。

多元消费业态加快形成。交子大道、长嘉汇购物公园等新地标、新场景影响力不断扩大,春熙路大慈坊、解放碑—洪崖洞等12个街区成为第一批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跨境电商“前店后仓+快速配送”模式加快复制推广,成都等8市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成离境退税商店200余家,成都离境退税规模位居全国第五位。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川渝两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共保共建、污染协同防治持续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加快形成

生态共建共保成效显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印发实施,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制办公室组建成立,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川渝流域保护治理基金设立,长江主干流域营造林绿化、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空间协同保护持续强化。

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有序开展。川渝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工作方案出台实施,成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与集成示范”国家重点项目加快实施,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会商机制建立。23条跨界河流“一河一策”河流保护方案编制完成,首创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

绿色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推动川渝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同行动方案制定实施,成都市“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和重庆市“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建成投用。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建筑标准协同完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县达14个。

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川渝两地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改革开放水平稳步提升

对外开放大通道加快构建。重庆至新德里、成都至纽约等一批国际货运航线开通运营,中欧班列(成渝)覆盖欧亚超40个国家100余个城市节点,运营效能位居全国前列。中泰、中越、中缅印铁公联运班列开通运行,中老国际货运班列(成渝—万象)常态化双向开行,线路辐射120个国家(地区)、近500个港口。

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加快建设,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首批12个重点物流园区协同共建,重庆生产服务型、成都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制机制改革、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等方案印发实施,川渝税费政策执行同标和征管服务一体化在高竹新区探索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工业项目公开透明的新型用地模式加快构建,郫都区、大足区等8个区县及资阳市获批开展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机制、知识产权跨区域快速协同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川渝营业执照互办互发实现“一日办结”。“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川渝线上政务服务专区开通,3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成渝两地新经济包容审慎监管创新试点协同推进,跨行政区域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协作和信用“红黑名单”互认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海关监管联动机制进一步健全,综合保税区设备零配件便捷监管模式持续优化、通关时间压缩25%。

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

川渝两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

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成都西部片区聚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重庆西部片区聚焦城乡双向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农村权益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一批典型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

城乡要素配置效率逐步提高。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重庆大足区率先实施城乡统一基准地价体系,四川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率超过97%。资本要素配置不断优化,四川推出“茶农贷”等特色涉农信贷产品60余个,重庆市出台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措施30余条。

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持续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向乡村延伸,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有效衔接,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有序推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点顺利开展。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川渝两地聚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水平逐步提升。川渝电子健康卡实现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实现“零跑路”或就近一次办,率先在成渝客专沿线各车站间推行“公交化”票制,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主城公共交通实现“一卡通”“一码通”,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建设。

教育文化资源加快实现共建共享。西部职教基地建设稳步推进,20余所高校60余个优势特色学科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30余家公共图书馆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和通借通还,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快推进。

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不断深化。川渝疾病防控、卫生健康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近40家三级公立医院互认临床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项目结果,超过1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门诊)费用、近3万家定点药房实现跨省直接结算。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加快推进,养老机构登记备案实现“川渝通办”。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但对标“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求和沿海发达城市群,仍面临竞争力不强、创新动力不足、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还有一定差距。区域中心城市发育不足,中小城市同质化程度较高,次级支撑仍显乏力,除重庆和成都外,还缺乏经济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市辖区人口在200万以上的中间层次城市支撑。

二是重大生产力布局仍待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仍有瓶颈,交通建设仍需加强,人流、物流、信息流未完全实现顺畅流通。同时,亟待形成全国影响力的金融基础设施,尤其是证券、资金、商品等交易平台。战略性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与钒、钛、稀土等战略资源富集禀赋不匹配。

三是在深化改革和促进高水平开放亟待新突破,基础性制度性红利仍有较大释放空间。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成渝地区既要“练好内功”,更要“扩大开放”。面对要素流通渠道不够完善、政策标准差异分化等体制机制障碍,要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先立后破,从小处着手,带动改革向纵深挺进。

四是在产业分工调整、资源高效流通、成本分摊和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等重大事项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坚持“川渝一盘棋”,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破除行政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

(作者:杨竺松,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智库中心主任助理;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鲜逸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2024-01-31 ——川渝两地如何下好“一盘棋”(上) 1 1 成都日报 c127399.html 1 在重点突破中整体跃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