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天寒,新一轮的春意已在暗中酝酿,热闹的新春将至。
在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牟笑飞看来,如果说“年”是有颜色的,那么中国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年”界定为红色——红红火火的喜庆从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窗花里满溢出来;如果说“年”是有味道的,那么无数人会想到孩提时的味道——家乡灶台上氤氲升腾的烟火气,妈妈为我们烹制的一道道小炒。“年”不仅占满了我们的眼睛,充盈于我们的口鼻,其实也回响在我们的耳际。“那么‘年’的声音是什么?”牟笑飞说,对大多数人来说,首先想到的就是“噼里啪啦”不绝于耳的鞭炮声。“爆竹声中一岁除”正是“年”世代传扬的声音形象。“然而,‘年’的声音却并不仅止于爆竹声声,作为几乎与中华文明源流同兴、承载着鲜明文化特质的最重要节庆,它的声音更应当彰显民族文化精神,成为中华文化声音化的标识。”
为何有这样的思考?牟笑飞表示,放耳域外,每当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响起,律动中多瑙河仿佛展现面前,瞬间将听者带至奥地利;而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威仪堂堂进行曲》已成为众多典礼的仪式性音乐。这些音乐佳作以动人旋律、多彩和声,将自身的民族文化内涵有声地传播开来,其所出现的典型场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伦敦逍遥音乐节等节庆活动也得以跨越地理藩篱、超越文化隔阂,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动人的声音景观。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我们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从来都伴着中国乐声。牟笑飞动情表示:“舞狮戏龙的锣鼓喧天是中国打击乐极致热烈的情感迸发;唢呐声中的秧歌旱船是劳动人民比歌赛舞的喜悦表达。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侗族大歌,高亢奔放、声振山谷的苗族飞歌,拉手成圈、踏歌而舞的藏族锅庄……这些气质各异但同源同流的乐音,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欢庆佳节的声音。”
牟笑飞进一步说,一方面,“年”的声音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我们感受到。2023年春晚上的一曲《百鸟归巢》,让“南音”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焕发魅力——这是“年”富有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声音。岁末年初,独属于民乐的新春之声在国家大剧院次第奏响。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携手历史悠久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以中俄合璧的曲目,为“2024国家大剧院新春祝福之龙腾虎跃”系列音乐会开幕。《丝路飞天》《乐鸣东方》《福吉天长》三部跨越赵聪十年创作生涯的琵琶协奏曲奏响。当两件同根同源的乐器——中国琵琶与俄罗斯巴拉莱卡琴一起燃情《绽放》,听见海纳百川的融贯之美及包容并蓄的民族气概——这是“年”具有中国当代气魄的声音。
另一方面,今天,“年”的声音正在更多情境更大范围中传递。2024年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于1月18日(农历腊月初八)至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二)组织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2024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本次活动包含7大板块25项主体活动,涵盖惠民文艺演出、公共服务活动、非遗体验展示、旅游休闲消费、冰雪研学旅游、文博展览展出、国际国内互动等多个领域,用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丰富人民群众的假日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喜庆过年的美好需求。中央民族乐团“青衫渡、俪人行民族室内乐组合”、中央歌剧院“游吟诗人重唱团”等一众“国家队”青年艺术家也纷纷入驻互联网平台,人们拿起手机就能与这些国家级艺术家共享“年”的声音。在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万千乡村的文化活力正在被唤醒,“年”的声音不再仅仅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更成为寻常人家的文化陪伴。
岁岁年年,熟悉的旋律总在春节前响起,浓浓的年味儿随之而来。“农历甲辰龙年,让我们都来听听‘年’的声音,感受‘年’的味道,这声音是爆竹声声、街市喧喧、老人们的叮嘱、孩子们的笑闹、邻居们的家常组成的生活之声,更是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音乐之声,传递着历史感与自豪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最终熔铸成新时代向世界传播的中国声音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