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2月02日

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涌现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向“新”而行

创新药实现车间无人化生产 本报资料图片

2024年计划以“高质量”为发展关键词,把生产经营规模增加上去,围绕制造业做强做大,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市人大代表杨宗辑

成都可以结合自身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优势,以创新驱动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代表刘毅

我们目前正在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方向努力。成都贴心的政策和扶持让我对企业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市政协委员刘翔

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给企业带来多重机遇。希望能看到在2024年企业转型升级有更多“外力”助力。

——市政协委员徐震

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参加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联组会时指出,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求突破,更加突出产业建圈强链,高质量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记者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2023年,成都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4408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家,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第9位。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一个个跳动的数字,是成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大做强产业推进产业发展的决心。“新型工业化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两会会场上,代表委员们在共识中凝聚前行的力量。会场外,专精特新“小巨人”已定下2024年目标,追光前行。

场内声音

运用多方优势

进一步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医药行业在新的一年,如何布局,本地的企业如何发展,是我这次最关心的话题。”市人大代表、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宗辑指着手中的政府工作报告说道:“我仔细阅读了报告,对关注重点进行了勾画标注。数据显示,成都去年的收获是沉甸甸的,尤其是我们医药行业增势依然良好,这一切离不开各方的努力与奋斗。”

医药健康产业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杨宗辑认为应该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视角来看待该产业的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以我们企业为例,我们就是生产医药的生产制造业类的企业,2024年计划以‘高质量’为发展关键词,把生产经营规模增加上去,围绕制造业做强做大,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在市人大代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看来,成都可以结合自身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优势,以创新驱动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毅表示,成都科教资源丰厚,拥有65所大学,110万名大学生,近年还引入各类国家级平台和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具有深厚的科技创新优势;同时,成都拥有2300万人口,600多万辆机动车,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将催生巨大的产业发展机遇;“此外,几乎所有的能源类央企在川总部都在成都,赋予成都巨大的产业优势。”刘毅说,成都要积极运用这些优势资源,通过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鼓励产业技术创新。

2024年,是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行的一年。“我们目前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正在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方向努力。”市政协委员、社治无忧(成都)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翔告诉记者,“专精特新”即代表一个企业发展领域足够专业、发力方向足够精准并且拥有难以替代的特点和高新技术。这样的企业不仅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也能在服务社会和自身发展上赢得更多主动权。

“2024年,我希望能与更多执政为民的政务伙伴加深合作,用高新技术为社区居民带去更多有价值的生活服务。”刘翔表示,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来说,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尤为重要。近年来,成都出台多项政策,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帮助和奖励,支持其发展成长。成都贴心的政策和扶持让他对企业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给企业带来多重机遇。市政协委员、成都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徐震认为,应该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提档升级。

“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企业适应数字时代业务全方位变革创新。”徐震期待在2024年感受到更多中小企业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不断激发自身内在转型动能。

同时,他希望能看到在2024年企业转型升级有更多“外力”助力——政府可以在企业数字化成熟度评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领域,出台符合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的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减轻转型投入负担,更主要是解决企业转型的主动性和传统路径依赖。

场外行动

继续加强产学研联动

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学习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深受鼓舞!”四川见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CEO高旻注意到,刚刚过去的2023年,成都“千企数改升级”加快推进,新增2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累计上云企业超10万家,培育本土首家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首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一系列成效,让我们看到科技创新、数实融合的巨大机遇。为此,我们今年将继续加强产学研联动,依托我们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13位专家人才,加大研发速度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同时,依托产业建圈强链,拓展更多海外市场,包括欧洲、中东、澳洲等。2024年,我们计划在科技出海领域实现不低于5000万元营业额。”他向记者透露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 白洋 赵子君 李菲菲 陈煦阳

--> 2024-02-02 李艳玲 白洋 赵子君 李菲菲 陈煦阳 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涌现 1 1 成都日报 c127563.html 1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向“新”而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