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在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12名政协委员依次登台,围绕城市转型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建诤言献良策。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联合体
“成都在培育新材料产业上,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够。”市政协民建界别委员吴晓明直言,“创新资本来源单一,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够,天使投资参与不及时。”对此,她建议,要打造新材料创新模式,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联合体,通过企业探索、发现市场新赛道、新增量,有针对性地加速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创新链补链行动,持续支持建设青白江“一带一路”中试基地和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四川区域中心,为新材料产业成果转化提供保障。发挥资本的创新链强链作用,完善对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产业基金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市政协九三学社界别委员徐忠波谈到了数实融合赋能产业发展。“成都数实融合赋能产业发展成效初显。”徐忠波认为,以一组数据为例,2023年上半年,我市大数据产业规模达573.02亿元,同比增速为32.16%,市县两级日均共享数据6000万条。他直言,目前尚处于数据汇聚阶段,数据价值挖掘还有很大空间。除了夯实算力底座,他认为,更应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加快建立“税电统金”指标体系,鼓励模型算法创新,提供“中枢大脑”智能调用服务。
在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沈影看来,数字经济筑牢了绿色低碳产业的基础,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她建议,在现有智慧蓉城建设整体框架中,建立低碳智慧发展的多元参与格局,打造碳智研究中心,探索跨季节太阳能储热、钠离子电池储能等新能源技术,建设环保智慧平台,构筑碳智产业集群。
关键词:现代农业
多渠道培养农业专业人才
“我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5%,成都正逐步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市政协民革界别委员商海燕开门见山,列举成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优势,同时直陈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她建议,通过建立研究推广一体化的科技兴农新体制, 建立涵盖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应用示范技术体系,瞄准以小农户为主的各类农业经营者, 因地制宜实现服务规模化经营。同时,多渠道培养农业专业人才, 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如何扩权赋能强镇,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市政协委员米兰佳表示,近年来, 成都市围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任务持续探索创新, 不断做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但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还存在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基层人员“队伍建设”难等问题。她建议,着力提升中心镇、中心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加强金融配套服务保障。研究出台乡村振兴人才专项政策,通过开发创业担保贷款、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举措,吸引高校毕业生、“土专家”“田秀才”回村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到合作社任职,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一老一小
搭建线上线下家庭教育平台
“‘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 通常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和教育共识。”在市政协民进界别委员袁学民看来,加强和完善家庭教育服务, 构建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切实改善以亲子关系、养育方式为核心的家庭环境迫在眉睫。他认为,应该制定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规划,搭建线上、线下多维区域家庭教育学习、交流、咨询、服务平台。在民政、妇联、教育等系统增加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畅通心理危机和精神障碍儿童青少年医疗转介通道, 做好精神康复期与后期复学的有效衔接。
《成都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提出了建设“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幸福样本城市。但在市政协农工党界别委员陆方看来,成都普惠型“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尚在起步阶段,基层建设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 许多市民对整体解决理念感知度不高。他认为,应该尽快研究并出台养老托育行业服务分级标准, 激励高质量服务供给增加,关注服务制度优化和质量提升,资助家庭、社区、专业机构等多方联动服务模式创新探索项目。加快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积极应对高龄老年人特殊监护和照护需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霞 陈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