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成都交通运输领域迎来了“丰收年”。这一年,成都铁路、机场建设进展加快;这一年,城市公共交通惠民利民力度加强;这一年,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再创佳绩,国际赛事交通保障成绩卓越……
综合交通枢纽能力进一步增强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
2023年,成都“双机场”运营再次站上新台阶。12月7日,成都国际航空枢纽迎来2023年第7000万名旅客,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我国内地第四个年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万人次的城市,成功晋升中国内地“七千万级航空城市俱乐部”。
这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得益于“两场一体”协同运营机制的持续完善。去年,双流国际机场提质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完成客运航线转场、形成中枢轮辐式航线网络和“五进五出”航班波结构,国际(地区)定期直飞客运航线恢复拓展至47条、货运航线稳定运行20条,双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达7492.4万人次,同比增长141%,货邮吞吐量超77.2万吨,同比增长26.3%,分别位居全国第三、第六。
另一边,成都作为国际铁路枢纽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强。2023年,开通蓉港直通高铁,建成时速350公里的成自宜高铁、贯通川西北的川青铁路成都至镇江关段和成达万高铁天府动车所等3个项目,成都站扩能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形成“1环12射”铁路网络,运营里程位列全国第五。国际班列连接境外城市108个,全年开行超5000列,成都国际铁路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
在公路网建设方面,成都加快建设天邛高速等5个高速公路项目,积极推动成汶高速、大宝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形成“3绕13射”高速公路网。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9338公里,路网密度2.05公里/平方公里,在中西部城市中排名第二。
有效支撑服务重大战略部署
双城圈、都市圈交通更有质效
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项目建设不断推进,成渝高速扩容项目开工建设,共同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成渝中线高铁等双核直联通道和天府空港综保区项目(一期)等9个强链补链项目加快建设,成都(双流)空铁国际联运港提还箱点等5个强链补链项目建成投运。成渝客专日均开行72对,平均发车间隔14分钟;成渝两地机场共营卡车航班、互为异地货站,五定公路货运班车累计开行850余趟。
在都市圈内,市域铁路成德S11线开工建设,成眉S5线、成乐高速扩容、天眉乐高速等5个市域铁路和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建设,古乐路等城际“断头路”建成通车;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日到发动车446对,平均发车间隔21分钟,累计开行15条跨市公交和13条都市圈定制客运线路。
在服务支撑“三个做优做强”方面,深入开展郊区新城综合交通调研成果转化,全力推动宝成铁路改造及新建青白江至金堂线、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二期工程等铁路项目和成温邛高速扩容、五环路贯通工程、天新邛等高快速路项目,连接郊区新城与中心城区的成蒲铁路、成灌(彭)铁路等加密开行,双机场之间、天府国际机场与火车南站实现地铁30分钟可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联通重点片区的市域快速交通系统不断完善。
运输质效不断提升
出行品质有力改善
2024年1月1日起,成都14个区域实现城市公交“同价同网”,市民出行再获便利。
2023年,成都优化“环+射”铁路公交化开行方案,建成投运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积极推进公交一体化改革和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修订公交站点服务设施管理规定,优化调整12条公交专用道。强化公交与轨道、公园、重点片区等接驳,地铁站50米范围公交接驳达到91%,17个“P+R”驻车换乘停车场试运行。拓展升级成都地铁、公交乘车码,实现地铁公交“一码通乘”。双流区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新都区、邛崃市、彭州市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国家级示范县数量升至8个。青白江区成功申报第三批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邛崃市成功创建“金通工程”省级样板县。
与此同时,在物流运输体系建设上,“一带一路”国际铁路港综合园区二期项目、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成都至昆明高铁货运动车组试点开行,成都至荆州铁水联运“长江班列”成功首发。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物流配送服务站乡镇覆盖率达100%,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覆盖率达到91.8%,彭州市、蒲江县成功创建全省“交商邮”融合发展试点县。
2023年,在大运会这一重大赛事中,成都交通运输行业也充分发挥运输保障作用,统筹交通运行态势监测研判、运力储备、延时服务、协同调度、缓堵保畅各项工作,“一馆一策”强化观赛交通保障,精准周到服务赛事客群和运动员,实施公共交通优惠政策……确保大运会交通服务保障“零差错”“零事故”“零投诉”。
交通运输结构加快优化
绿色出行成为市民首选
2023年,成都不断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体系,加强绿色出行政策激励,持续开展“绿色低碳出行日”“公共交通大家说”活动,“碳惠交通”平台用户达60万,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70%,荣获全国“2022-2023年度城市交通低碳榜样单位”。
同时,成都也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老旧车淘汰。牵头出台公共领域新能源车推广方案,构建“3+9+1”新能源车推广政策体系,统筹实施新能源汽车产销奖励、停车费减免等工作措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63万辆、占比9.6%,中心城区城市物流配送车、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获批国家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绿色出行已经成为蓉城街头一道环保靓丽的风景线。
行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行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良好的交通运输态势,需要完善的法规条例作为支撑。2023年,《成都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条例》《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修订)》完成立法,修订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技术条件和运营服务规范、出租汽车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等规范性文件。扎实开展道路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稳步推进交通执法“四基四化”建设,扎实做好交通运输领域违法违规用地整改。
与此同时,成都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基本实现交通运行“一网统管”;日均归集交通相关数据6亿条次,推动数据资源 “一网通享”;聚焦交通运输安全防范、有效服务、高效治理,建成一批应用场景,“问需问计”服务平台在全省推广应用;“跨省通办”“秒批秒办”“高频事项掌上办”等不断优化拓展,推行16类电子证照,创新开展5类证件临期提醒服务,荣获全省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先进集体。
据了解,2024年,成都交通运输领域将围绕“七个更加突出、更高水平”工作要求,稳投资、建枢纽、优服务、调结构、强治理、保安全,力争完成交通建设投资600亿以上,提升超大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构建舒适便捷的出行服务系统,建设高效顺畅的货运与物流体系,推动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提升行业现代化治理能力,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成都现代化建设当好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