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2月05日

浓浓年味儿里的温暖和力量

上接01版

在天津古文化街,习近平总书记沿街步行,走进一间间特色店铺,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泥人张店铺里,老师傅刘强正专注修复一件泥塑。案台上,名为“孔子抚琴”的作品尚未着色,线条灵动流畅,人物形神兼备。见到总书记,他如数家珍,介绍起晾干、烧制、打磨、上色等工序,一丝不苟、一步也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一代代接续的工匠精神,让文脉得以绵延不息。

匠人匠心,总书记一直都特别看重——

在江苏苏州,见到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心静如水地飞针走线,他赞叹:“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

在四川考察,鼓励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在江西景德镇,感慨制瓷:“一辈子做一件事,祖祖辈辈干一件事,不是简单的事。”

……

泥人张,发端于海河、植根于民间、传承数代人。岁月流转间,也曾低谷、也有彷徨。

“要坐得住、沉下来、心要静,沉不下来就做不好。”刘师傅目光沉静、语气笃定,“做好每一件作品,做老百姓喜欢的作品。”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杨柳青木版年画……一条老街,多少古老的手艺汇聚于此,历经时光洗礼,浸润于这座城市的血脉,塑造着这里人民的品格。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总书记始终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思考文化的作用和力量。

任凭风吹浪打,依旧赓续不绝。越过重重险阻,冲开高山绝壁,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中华文明的长河浩浩汤汤,浇灌出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2月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平津战役纪念馆。

2017年12月在江苏徐州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2022年8月到辽宁锦州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这次看了平津战役纪念馆,三大战役纪念馆我都看了”。

75年前,1949年1月31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役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高超的战略战术、英勇顽强的气概、军民团结的伟力,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了决定中国命运大决战的光辉胜利。

纪念馆的展板上,清晰写着那个冬天战士们高昂的口号——“打到平津去过年”“英勇顽强不装孬种,功上加功创造新的荣誉”“解放全华北,解放全中国”……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奋进的力量。

1949年新年之际,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之时,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新年献词,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迈宣言。

今天,在平津战役纪念馆,重温历史的启迪,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坚定有力——

“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发扬革命传统,增强斗争精神,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纪念馆前,胜利广场中央,高60多米的胜利纪念塔直插云霄,熠熠生辉。

新的一年,新的春天,新的进发。

新华社天津2月4日电

--> 2024-02-05 1 1 成都日报 c127668.html 1 浓浓年味儿里的温暖和力量 /enpproperty-->